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新课程历史九年级上模拟
新课程七年级历史段达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新课标四川省2005中考历
佚名:新课程历史教师需
周明学:新课标下历史教
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
刘向荣:如何在新课改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历史新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
最新热门    
 
试论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原则

时间:2009-10-18 17:53:56  来源:陈工凡
 

试论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原则 

                          陈工凡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创意的学习方式、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本文试结合组织教师开展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实践,就落实上述理念谈几个基本原则。 

(一)人本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是对教育价值进行定位的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以贯之地以教师为本,或者以教材为本。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定位时,首先想到的, 是如何完成教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如何全面贯彻自己的教学思路。为完成“任务”,不惜牺牲学生动脑动手的时间,为贯彻自己的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火花视而不见,甚至不惜中断学生的思维进程来完成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因此,我们必须突破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 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一切为了学生”这个层面上,对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看看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是不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我们可以把一节课的某一时段上成“茶馆”;为了学生,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质疑问难,甚至敢于向老师“发难”;为了学生,我们可以为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惜中断既定的教学流程。

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人本原则的本质所在。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只是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许我讲你听,我带你仿,我问你答,我说你练,课堂上不允许出现不同声音,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屑一顾,甚至对学生的一些不成熟或者有错误的想法(说法)冷嘲热讽,打击压制。我们必须果断摒弃这些不良意识,把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我们的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争论是正常的,但师生之间的感情是融洽的,课堂的气氛是和谐的。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尊重学生,就是保护他们最大发展的可能性。

全面依靠学生。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基础和创造力,都可能对我们的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学习动力为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推动教学的强大动力,这种动力,就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之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开发,并在此基础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导)下自主学习。 

(二)发现性原则。发现是指人们对客观存在的实体和客观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第一次认识。发现性原则落实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发散点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所谓发散点,就是知识点。但它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点,它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探索和实践,自己发现的知识点。这个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过程。 

一般而言,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作为发散点。但过于艰深的知识点学生难于发现,过于浅显的知识点则又没有发现的意义。因此,选取发散点,必须要难易适度,具有较高价值,所需时间适中。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在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和疑点知识中选取发散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它们。其中重点知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和纽带,抓住了重点知识,就抓住了关键。因此我们把重点知识作为发散点的首选对象。比如《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对峙是全课的重点。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把这个问题作为发散点,设计几个问题引导同学进行讨论研究,如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必然性、形成的基本过程、 意义和影响等等。问题一经提出,同学们的思路就像开闸洪水,立时活跃起来,他们纷纷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或三五成群热烈讨论,或独坐一隅苦思冥想。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所看重的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最后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过程,培养我们的学生的一种存疑、设疑、解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结果看,我们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三)寓教于乐原则。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让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兴趣的培养,学习的快乐,不是儿童(少年)的专利。高中阶段的学生同样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受两种因素影响:一是当学习材料本身存在一定的趣味性时(是为直接兴趣);二是当学生感到有必要学习某种知识时(是为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这两种兴趣都是必要的。心理学研究同时还表明:人们对于能够反映个人能力、自己又可胜任的事情通常会比较有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量体裁衣,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式,设计问题和情境,要确保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并且把这种乐趣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这就是:通过发现、提出、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探究学习方法、培养良好学习行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下是一段教学实例:

课题:《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在学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的主要内容后)

师:出示幻灯:《签署<凡尔赛和约>》

师:在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所以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笑声)。请大家研究研究,日本为什么沉默?为什么被人看作是“小伙伴”?

生:(沉默)

师:怎么不说话?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当“沉默的小伙伴”?

生:(大笑)

师:好,大家先看看书,然后自由讨论,你愿意找谁就找谁,不过最好不要出教室。

生:(大笑)

(看书,交头接耳,大声争执)

生A:日本的力量太弱,所以它是“小伙伴。”

生B:我们认为,正因为日本是“小伙伴”,力量很弱,所以它才沉默。

生C:日本的力量并不弱,只是因为它注意的是亚洲特别是中国,想称霸亚洲,所以它对欧洲事务很少开口。

师:他们的观点对吗?说不定那位日本的代表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不爱说话呢?

生:(大笑)

生D:我们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对的,但还不准确,不完整。我想这样表述:相对欧美强国来说,日本的力量是弱的,但它在亚洲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因此,它把自己的目标首先定在称霸亚洲上,并且千方百计争取在亚洲的最大利益。所以它对欧洲事务少开口,对亚洲的问题比如对中国的山东,那就一定要把它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师:三位同学的发言都很好,把这个历史现象解释清楚了,特别是D同学,能用辨正的观点分析日本的力量强弱,这种思维方式正是需要我们大家掌握的。他概括得很精辟、很完整。大家对他的发言满意吗?

生:(自发鼓掌)

师:(话锋一转)但是,是不是日本沉默,欧美列强就对日本网开一面,完全默认它在亚洲的既得利益呢?

生(七嘴八舌):不是。

师:为什么?

生E:因为欧美列强在亚洲同样有很大的利益,他们不愿意让自己的利益被日本夺走。

师:非常正确。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华盛顿会议。这正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以下略)

在这种学习模式里,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能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都能引起师生的共鸣,都能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激发了兴趣,又锻炼了才干。可以认为,这段活动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寓教于乐”原则的精髓。

 

4、合作学习原则。合作学习是当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教学(学习)模式。它以尊重学生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 我们在教学中吸取了这种模式的主要精神, 要求教师尽可能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并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合作交流的氛围和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展开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5、关注个性原则。所谓个性,就哲学意义而言,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性质;就心理学意义而言,是指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而教育学意义上的个性,则是借用了哲学和心理学的个性含义,强调通过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个发展,就是学生以原有的素质结构为基础或前提,并对原有的素质结构不断进行转换、改造与升华的过程。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本着这一原则,我们着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研究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我们极力摒弃“标准化”教学模式,从研究学生的差异入手,发现并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培养和训练,使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达到他们所应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比如:有的同学记忆力特别好,有的同学抽象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同学擅长语言交流,有的同学则作文功底较好。我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他们的特长,并积极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扬长避短,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发展。保罗·朗各朗是这样阐述教育主体的:“人就他的各个方面、他的种种处境的差异和他的责任范围来说,都构成教育的真正主体。”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始终强调和坚持的 。我们认为: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都必须经过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动手实践。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中学习,在教师恰到好处的启发与诱导中思考。 

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高度关注学生活动,他甚至把学生活动的重要性提到了这样一个高度:“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就像健康需要空气一样。”这启示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开拓学生个体活动的领域,精心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条件。为此,我们在实验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充分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顾及学生的不同起点、顾及学生的发展潜力,积极探索,诱发启迪,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比如,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对“秦的统一的历史背景”这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给同学们思考:“秦的统一”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统一是必然的,但必然中包含着偶然因素”的共识。然后引导大家根据已学内容,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证“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一观点,论证透彻了,统一的背景也就清楚了。这个教学环节的指向目标主要是起点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但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也兼顾了起点相对较低的学生,比如在讨论到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时,我们有意识的请这些同学回顾商鞅变法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并请他们解释变法为秦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这些问题,当然是他们力所能及可以解决的。而他们也就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样获得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