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我的西部教育实践日记
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史研
樊汉彬:中学历史课堂教
新课标下对历史教育现实
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
佚名:人格教育应当成为
佚名:关于素质教育观念
孙显林:如何做好初高中
人民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教
最新热门    
 
新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学法的探索

时间:2009-10-18 17:54:04  来源:陈丽辉
 

新教育理念下历史教学法的探索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陈丽辉 添加时间:2007-5-16 10:28:00

 

课程改革打破了各学科间的界限,历史教师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要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法。
    一、教学方法要同历史知识点相结合。
    传统教学法重视背诵和记忆,学生的基本功较为扎实。在新形势下,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我们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把现成的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的层面,而应该注重历史知识背后的过程、背景等,这是学生接触实际、探索实践的金钥匙。
    在讲红军的四次反“围剿”胜利时,按旧的教学法,我们往往照课本讲述: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情况,采取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打运动战的方针,粉碎了敌人的前三次“围剿”。周恩来和朱德创造大兵团伏击歼灭敌人的战术,又粉碎了敌人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然后再把历史时间、双方兵力、红军歼敌人数列成表格,并配以地图,把当时的战场、战斗过程呈现给学生。结果,学生自然对四次反“围剿”的时间、方针等基本知识要点记得很熟。而对毛泽东出台三次反“围剿”方针的背景、由来和周恩来、朱德第四次反“围剿”方针的来源都没有进行探索和研究。这实际上没有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的目标。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改以往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思考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反“围剿”方针出台的背景。学生在综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了反“围剿”方针的制订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毛泽东等人游击战的实践经验、当地的环境、双方的实力对比是分不开的,这也说明了因地制宜的道理。这使学生认识到,枯燥的历史知识背后,隐藏许多深刻的道理。长期坚持如此教学,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法,当再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学生就会很顺利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积极思考,不会因为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而无所适从。
    二、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历史与各学科都有联系,学习“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和失误”一课,当我讲到为了达到不切合实际的粮食、钢铁高指标,许多地方毁林造田、毁草地造田及毁林炼钢,这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的浪费,而且还破坏了生态环境。国家现在提出的退耕还林政策,实际上就是在“治疗”当时留下的后遗症。这种背景知识的补充,不仅整合了历史、政治、经济、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还把历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倍感亲切,激活了学生思维。
    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当地情况进行思考:在开发大西部的浪潮中,六盘水市应该怎样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发挥本地的自然优势,发展家乡的经济呢?
    学生们出谋划策,讨论得更加热烈,各种好建议层出不穷。有的学生说家乡如果发展旅游业,既可以发展经济,又符合环保要求;有的学生说利用本地煤矿优势,发展化工产业,不过一定要符合环保标准;还有的学生说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土特产品加工业等。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学会了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社会实际问题。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在教育改革的潮流中,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改变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能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有新的突破,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具有正确历史观的新一代公民。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