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张波:浅谈新课程下的历
张振海:浅谈近代社会生
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
蒋晶晶:浅谈中学历史教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运用语
岳志:浅谈中学历史教学
陈红:高中生认识世界的
魅 力 源 于 细 节——
宋奖利:浅谈如何搞好历
何慧:浅谈历史教学的艺
最新热门    
 
浅谈二期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时间:2009-10-18 17:54:22  来源:佚名
 

 浅谈二期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谈的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等,作为一个历史教师,自然对这些理念不觉得陌生,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些理念,关键还是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历史课程标准》中一直强调历史教学要围绕“知识与技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下面,笔者结合《新航路的开辟》(第2课时)一课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关于二期课改下历史教学方法选择”的几点粗浅体会:
  1.讲授法教学:
  一谈到讲授法教学,教师们就会和“填鸭式”、“满堂灌”联系在一起,谈“讲”色变。有些同仁认为讲得越少越好,我不完全赞同。二期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还要不要“讲”呢?回答是肯定的。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的“过去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中语言运用的重用性。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滴滴可以直接观察的太少,而二期课改主张要把历史原原本本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怎么展现?无论你通过何种方法,都少不了历史教学语言的辅助。已经过去的历史人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经历和传奇,由他们主演的历史事件也具有无比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起伏跌宕的情节,大部分还是要靠讲述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新航路开辟》一课教学中,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经过,遇到的艰难险阻等等,我在展现地图的同时,也花了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生动的讲述和介绍,让学生在聆听中感悟历史,达到情感教育的效果。所以,在二期课改理念下,笔者不但认为讲授法不能丢弃,反而应该更好地完善它,精力用于刀口上,做到语言精炼,讲述清晰,使之成为师生情感信息现场交流和教学思维的主线。在讲授法的运用上,也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使之成为“教师讲”和“学生讲”双结合,比如,在上述提到的四位航海家的航海经历时,笔者采用教师讲述哥伦布,学生讲述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互相感染并且产生共鸣的良好效果。
  2.直观法教学: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具有强烈的学习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课堂上往往满足于直观教具和有趣的历史故事,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笔者非常注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新航路开辟》的教学中采用了新航路开辟的地图,把四位航海家的四条航线设计成了动态效果,在讲述过程中,一边讲一边指,一边展示动态航线,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而兴趣恰恰又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因为教育的着眼点本身就是在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纵观整个人类文明进程都是过去了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再现历史的画面,让学生如同穿越时空,身临其境,观其人、闻其声,参其事,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因此,在二期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笔者认为直观教学也应注入新鲜的血液,除了利用历史地图、文物挂图、模拟实物等教具,还应采用幻灯、录像、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最优化整合。
  3.材料法教学:
  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应该说是一种愉快教学,但是初中学生往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缺乏理性的思考,故而材料法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新航路开辟》一课的教学,笔者采用了大量的历史材料。首先,在课前,教师让学生通过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等各种渠道,搜集许多历史资料。在所得到的丰富的史料基础上,组织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留下几个最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比如,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问题上,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查找了各种史料,这些史料又多又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最后留下三则典型的史料,即关于地理知识的扩大、文明交流的紧密以及殖民掠夺等三方面,较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其次,在课堂上,教师一一展示学生搜集的这三则史料,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然,材料法教学不应局限在文字资料的采用上,大量丰富翔实的图片资料同样也能起到很好地展示历史本来面貌的作用。但历史教学必须“求真求实”,所提供的材料必须都是真实的,在以“真”为前提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材料的主人,从而学会如何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的方法,最终树立“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基本理念。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二期课改的实践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两点困惑:
  1.老师讲述内容很多与教学时间安排有限的矛盾
  新教材改变了按通史结构来编排的旧有体系,而采用文明史线索来编排。每一篇课文的文字内容越来越少,增加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其他的一些诸如“各抒己见”、“小论坛”、“史海拾贝”的栏目。从这一点上讲,新教材确实更加吸引了学生,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经过这两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对于历史发展的线索不清楚了,因此,这就涉及到课堂上教师到底要不要介绍一些背景资料以及历史线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是教师在课堂上到底要讲多少,要准确把握这个“度”是比较难的,而且短短的40分钟,时间不允许。
  2.学生参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学生时间分配上的矛盾
  历史课是一门基础型课程,但是“主课”、“副课”的思想还是存在于学生头脑当中,并且可以说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历史新教材的教学,需要课余时间多看一些历史书籍、查网页、跑图书馆来积累一些历史素材,这些在实际生活中几乎都很难做到。即便有这个兴趣,学生的任务很繁重,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学生一个星期只有两天时间在家,又要忙于一大堆作业,哪来时间去看、去查找?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历史知识的认知、积累和储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发挥主体作用?到头来,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学生无法参与,不愿参与,讲不出,不愿讲,依然只是满足于听老师讲,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意义又何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