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教学研究 >> 正文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黄晋瀛:七种常用历史教
汪瀛:历史教研杂感
汪瀛:07届文科班历史月
古伟瀛:后现代史学的【
汪瀛:成功,在持之以恒
汪瀛:网络环境历史研究
汪瀛:引进·深入·走出
汪瀛:07年下学期开学典
汪瀛:必修一教学设计 
最新热门    
 
黄晋瀛:感受历史心脉

时间:2009-10-18 17:55:04  来源:黄晋瀛
 

 

黄晋瀛:感受历史心脉

——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人文情感之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革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改强调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这符合素质教育尺度。历史学科是一门纯粹的人文学科,“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价值在于让学生求真、生智、向善,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正因为历史课程这种特有的性质,比其它课程就更集中了人文知识,更蕴涵了人文情思,更具备了人文教育功能。

 

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人非草木,谁能无情?失去情感和价值观,犹如机器没有机油,犹如草木没有生机,“人”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更难以谈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了。人是高级的生命体,必须赋予其智慧、价值、道德、情感,才可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这是教育的重大责任,因此,也可谓没有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所以这里,郑重提出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所谓“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现象。而人文素质是由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构成,同时又通过人的语言、行为外显出来的一种素质。那么人文情感就是认知人文知识后所达到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触动,它使人或痛、或悲、或怒、或喜、或泣、或乐、或苦、或歌,从而带动人向更高一层次的思想境界升华。它是人文素质的基石。中国史家言:“史可明智。”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历史学是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一直在探索培养学生人文情感的路子,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情感投入法

 

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把自己真正的感受用演讲者的语言,向学生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动人,深深吸引住学生,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历史的脉搏。

 

例如:在课堂上,当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辽东战役时,我的声调由平缓向激烈、由沉重向愤怒、由叙述向责问向控述逐渐过渡和升级,当讲到旅顺大屠杀时,我向学生展开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人民的图片,把自己此时此刻的真实感受用沉痛、激烈的声调和质问的言辞向学生表达出来:“同学们,请看这幅图片:在日军的脚下和刀下,是一具具横卧血泊中的中国人民,这些人民都是手无寸铁的和平居民,他们只求平静地生活,但是,这一个个活蹦乱跳的期盼幸福生活的生命,转眼之间就被日军野蛮残酷地毁灭。同学们,这是生命啊,是宝贵的生命呀!(略微停顿)我们要向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声讨:日军和旅顺居民同样是生命,难道贫穷和落后就该被屠杀吗?就没有生存权吗?”刚说到此处,就有学生激愤地呼出:“拒绝屠杀!”

 

从此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真实情感的积极投入,再加上一定的语言艺术,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情感甚至灵魂产生震动,从而对那段远去的历史有了较为鲜明的记忆,也使学生尊重生命,重视生命,善待生命。

 

 

 

二、情景再现法

 

这里应注意的是,情景的再现与形象思维是分不开的。所谓形象思维,就是凭借事物的形象(表象),并按照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进行的思维,它以表象、联想和想象为形式。历史教师通过形象思维,栩栩如生地再现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形象地显示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使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形象地感知已发生过的客观历史,去真正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著名历史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在《历史作为一种艺术》的演讲中指出:“历史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作为科学,它忠实于事实,并且揭示其中的必然联系和规律。作为艺术,它运用丰满的形象把历史再现,并使人们从中产生各种丰富的情感。”

 

情景再现就是运用形象思维,遵循历史发展规律、事物性质、历史事实等进行合理创设,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并在创造的过程中达到情感的升华与呈现。情景再现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例如:在讲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时,我让学生根据中国近代的社会背景和民族资产阶级或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向大家讲述“我”当时的经历。有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假设成早期资本家,有经营纺织厂的、有经营茶叶加工厂的、有开矿的、有贩布的、等等,不一而足。在学生的笔下,这些民族资本家的经历不乏老实巴交的,不乏奸诈卖国的,不乏传奇色彩的,也不乏英雄主义的,不管学生假设成哪一行的民族资本家,结局都基本一致,即由于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而破产。最后,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对早期民族资本家的命运表示同情和惋惜。另一部分学生把自己假设成早期无产阶级中的女工、矿工、童工、雇工、破产农民,等等,在学生的笔下,这些人物的生活境况或者工作环境都是极糟糕的,有的为生活所迫而丧失生命,有的为争取自由而献出生命,有的成为流浪者,有的因为物质缺乏和身心迫害而成为时代的祭品——精神崩溃,有的具有革命的乐观精神……这部分学生都把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境况溶入自己的故事中,对剥削者有着剧烈的谴责!对被压迫者有着奋斗的激励!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不已!

 

通过这种情景再现,不仅使学生深刻了解了中国19世纪50、60、70年代的社会状况,也掌握了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重要的是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文情感得到凝聚和迸发,有了“质”的感受,不再觉得空洞。

 

三、空间落差法

 

    所谓空间落差法,就是在螺旋上升的历史当中找到两个相似的点,进行比较和评价,给学生以黑白和彩色的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落差。此法看似比较,其实又不是单纯的比较,其间裹缠上了教师的爱恨情仇、循循善诱、明辨是非等丝线,把学生的感悟提上一层阶梯。

 

例如:在讲述《天津条约》中的“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一款时,我问学生:“‘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款好不好?”

学生:“好。”“不好。”

我问:“你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主张“好”的学生:“这样一来北京就不在是封闭的了,北京古城的文化可以借此展现在世界面前。”

主张“不好”的学生:“这对中国是一种侵略。”

我又问:“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今天我国首都北京有没有外国使节?”

学生异口同声:“有!”

我再问:“那清朝的‘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与我们今天北京设外国使馆有什么不同?”

(学生开始认真思考,并相互讨论)

 

 

 

    最后,我评述道:“同学们,我国首都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在清朝时,她也的确是座文化古城,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古城文化向世界的展现,是我中华民族文化的展现,代表着我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内涵,因此,京城文化不能被践踏。这里要注意的是,当时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有其重要政治目的的,并不是为了要弘扬中国文化,然而当时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件事,的确使北京不再封闭,也确实是京城文化得以展现的机会,但是,并不是《天津条约》中‘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这一款的实质。清政府时期,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为了要骑到清政府的头上控制中国,那个时期,清政府处于被动且屈服的地位。而今天我国首都设外国公使馆是为了平等外交的需要,双方是平等的,如果今天还有哪个国家企图通过公使骑到中国政府的头上,那我国政府就可以叫他滚出中国!”

 

在我评述的过程中,我成为全班的“聚焦点”,学生目不转睛,且若有所思,当我言毕,学生再一次讨论起来,我侧耳细听:其中有对清政府无能的激愤,有对近代中国挨打的哀叹,也有对当今中国不一般的欢蹈。

 

通过这种空间落差,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强烈反差,既掌握了知识点,又由史生情,或悲或喜;既吸取史训,又感受现实,衷心热爱生活。

 

另外,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时,还要注意允许学生情感的多元,不必刻意追求统一,因为我们希望学生有人文情感,而不要他们对人文麻木。建议历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点拨、明辩和包容。

 

                                                           

参考资料:

①②引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③  参考李颖:《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历史教学问题》(双月刊)       2001年第3期,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④  参考梁励:《略论历史教师的思维特征》,《历史教学问题》(双月刊)2001年第3期, 华东师范大学主办。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