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教案试题 >> 历史教材 >> 课程建设 >> 正文
黄晋瀛:中学历史教学中
黄晋瀛:感受历史心脉
胡天宝:引案入史在罗马
李应平:引发生命的感动
黄晋瀛:七种常用历史教
汪瀛:历史教研杂感
汪瀛:07届文科班历史月
汪瀛博客:初中历史教材
古伟瀛:后现代史学的【
汪瀛:成功,在持之以恒
最新热门    
 
汪瀛:引进·深入·走出

时间:2009-10-18 17:14:49  来源:汪瀛
 


 
引进·深入·走出

——历史教学三部曲

湖南省株洲市四中历史特级教师(425006)  汪瀛

 

http://blog.cersp.com/userlog3/70863/index.shtml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历史教师的教学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巧妙地将学生“引进”历史、“深入”历史和“走出”历史,真正发挥这面镜子的作用。

关键词:引进  深入  走出

 

人类在走过历史的同时,更应该认识历史,用历史的功与过,错与非来观察与思考我们今天所要经历的一切。中学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历史,用昨天的经验与教训作为一面镜子,启示和领悟我们今天;用历史上的伟人品德与业绩,作为自己人生典范。将学生“引进”历史、“深入”历史和“走出”历史,就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三部曲。

 

一、“引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将学生“引进”历史,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形成一种想学、爱学的良好心理。因此,教师把学生“引进”历史,是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如何将学生引入“历史”?

第一,用神话传说,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征。他们热衷于形象生动,趣味性较高的故事。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无奇不有,从人类的起源,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与传说不胜枚举。如“女娲造人”、“夸父逐日”、“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苏轼与“东坡肉”等等。

第二,制作形象历史教具,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学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历史文物和古迹,历史教师若能加以仿制和运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如我们可以制作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引导学生结合相关影视画面,了解古代宫廷或民间的建筑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设问质疑,启迪学生思考。问题是知识和教学的心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为克服困难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如讲授“义和团运动”,教师可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义和团宣传‘神灵附体,刀枪不入’,并用以抗击装备精良的八国联军。有人说这是一种愚昧,也有人说这是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你赞成哪一观点,为什么?

第四,利用影视录像,激活学生思维。学生都喜欢看影视录像,而现在又有不少历史影视剧,他们所描述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有些真实可信,有些面目全非,有些似是而非。这就为我们多角度利用这些影视资料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如讲玄奘西游印度,就可播放《西游记》片段,通过录像激活学生的思维,《西游记》的唐僧取经,跟玄奘西游印度是一回事吗?

第五,制作和利用一些历史游戏软件,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如身临其境。

 

 

 

二、“深入”

 

“深入”历史,就是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研究和探讨历史。

第一,在引导学生发现、研究、探讨问题中“深入”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未知。教师可将它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去再创造、再发现。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教师应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关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人夸功不在夏禹治水之下;也有人骂他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位暴君;还有人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就是为了到南方扬州等地游玩。在此基础上,教师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该怎样评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是非?要求学生自选观点,并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在指导学生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中“深入”历史。历史课堂教学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唯一途径。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等实践途径了解历史,丰富其历史知识,开拓其视野。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庙宇和古代建筑,或者访问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见证人,启迪学生去收集材料、去探索、去发现,既可增加对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又可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建设好自己家乡的愿望。

 

三、“走出”

“走出”历史,就是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勇于面对和改造现实,放眼未来,塑造自己的历史。

第一,以史为鉴,学会求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历史上立志求知,不图富贵、不畏艰难、不为利诱、勇于探索、追求真知、坚持真理的思想家、科学家等,不可胜数。为什么一个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国家,一个产生了张衡、祖冲之、毕升等伟大科学家的国家,一个产生了老子、孙子、孔子等伟大思想的国家,后来就落后了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腐朽统治,八股取士、闭关锁国;近代一些国人顽固守旧,不思进取;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等方面去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抓住机遇,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学会求知,勇于探索创新。

第二,以史为鉴,学会做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反对清谈、讲究做事的国家。所以那些在历史为中华民族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如夏禹治水、李冰修筑都江堰、张骞“凿空”、班超经营西域、诸葛亮治蜀、顾炎武“经世致用”等历来为后人所称颂;而纸上谈兵的赵括则贻笑千古。

第三,以史为鉴,学会共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历来无论在治国、还是在经商方面,都就重视“人和”。和为贵、和气生财,更是人们的口头禅。如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上“负荆请罪”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谦让、豁达、大度和真诚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人活在世上,不论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与他人相处,共事。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与他人和平共处,要多关心他人,积极合作,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从而获得成功。在今天,技术的高度发展使用时间和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己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村落。自我与他人之间,群体与民族之间,国家与世界之间,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否友好地相处已决定性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样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是不可能游离于世界体系之外的。而且每一个个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所以学会共处是我们要成为一个现代人、国际人、文明人所必备的素质。

第四,以史为鉴,学会做人。强调“做人”,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历代留下来的有关做人的故事、格言、警句不可胜举。管庖之交、司马迁忍辱负重、魏征直言进谏等历史故事,历来就为人们所传颂。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些人的因物欲膨胀,而争权夺利,相互的蚕食,专制残暴,在地球上演出了一幕幕反文明的战争、浩劫、动乱等恶剧、丑剧。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去掉那些非人性、非理性的污浊,明白“人是什么”“人应该是什么”。教师也可引导学生从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微观世界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的实际去认识,我们不仅要遵守一些共同的经济规则,也要奉行公认的道德观念,尊重世界上的不同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允许世界自由、健康,多样地发展。从而学会做真正的人,学会做适应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引进”、“深入”、“走出”,就是要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变为教师巧妙“引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断“深入”,并最终自由“走出”,从而科学地、创造性地塑造出自己的历史。或许,这就是“引进”、“深入”、“走出”历史教学三部曲的真谛。

《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7年4月2日第24版“教育文汇”。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