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重构历史与建构文化身份…
探析李齐贤“小乐府”诗…
试论吴伟业“诗史”的文…
试析红学考据:失去想像…
浅谈赵翼的文学发展观
论谐音禁忌的文化心理透…
试论“被看”的女人—《…
索尔仁尼琴创作的文化心…
古陶瓷的文化内蕴解析
费孝通海外撰述中的文化…
最新热门    
 
这样的文坛,就有这样的批评

时间:2010-9-3 10:45:36  来源:不详

  在中国文坛能如此指名道姓地道出自己对某些人的不满和指出对方问题的人,已经是稀罕玩意了。这样的稀缺,不是明眼人越来越少,而是觉得有必要说出来的人越来越少。

  朱 白

  

image

  《文坛三户:金庸王朔余秋雨》

  王彬彬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一版

  319页,23.00元

  我当然不知道真相,只是从个人感受上来判断:在《文坛三户》里,王彬彬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情绪(当然,个人情绪不是错,只是在这里王彬彬并没有让读者了解到他个人情绪何以产生的原因),而不是基于“标准”或“意义”的品评。所以我觉得王彬彬在花精力做一件最后证明自己不应该去做的事情。一本书,二十多万字,这可是不小的工作量啊。

  举个例子吧,就像郭敬明,我压根就不会去阅读,怎么会让自己不满呢?“没有关注”应该是早就摆在那里的事先态度,“不会去阅读”这已经是个态度。还比如《金刚狼》、《星际迷航》、《终结者》这样的电影,你非要抱着欣赏艺术和发现价值观之类的念头去看,只能自讨没趣。那种电影符合某种你不了解的衡量体系,你只能说自己没在这个体系内,而不能用一个自己的体系丈量之后,说作品的品质和质量有问题。你费力骂一个跟你毫无关系的东西,这是哪个先出了问题?即使电影如《英雄》、《十面埋伏》者,也不应该骂,或者小人之心地说:骂了也没用,因为它已经符合了某种测量标准,即市场。在我看来,要骂只能去骂《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因为它实在是不争气,同时又表现得那么装逼、矫情和造作。

  在文学上也存在着局限性的阅读,比如你可以说萨冈的《你好,忧伤》很通俗,一个在十六岁花季边读着琼瑶边落泪的读者在上过大学走向人生另一个阶段后,会觉得自己当初热爱忧愁很幼稚,那种通俗和浅薄的美不再是她需要的了。这样的文学作品,无论作为一种普通的审美还是对读者自身的影响,都结束了。这是自然而然的,根本犯不上让一个有卓越见识的大学教授急三火四地费力指导。所以,王彬彬使足了力气对金庸和余秋雨的论述,看上去意思不大。我只能说这是意气用事,并没有巩固王老师坚定的文学立场或者强化王老师的抒发理念。抡圆了双臂,“啪”地一声,打死了个蚊子——能说这是力大过人吗?但我也猜测,让王彬彬不满或者说实在看不下去的不是金庸、余秋雨这样的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