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石破天惊 红楼梦醒——…
《红楼梦》宗教思想浅探
红学家谈新《红楼梦》:…
新版《红楼梦》落下帷幕…
评新《红楼》:铜钱头不…
新版《红楼梦》:不像红…
《红楼梦》版本达120余…
曹雪芹生卒葬地籍贯成谜…
曹雪芹生卒葬地籍贯成谜…
曹雪芹生卒葬地籍贯成谜…
最新热门    
 
新版红楼为何被斥“俗不可耐”?

时间:2010-10-20 11:52:14  来源:不详
从新版《红楼梦》挨“板砖”说到电视剧改编 
  《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名著,广受欢迎是因小说自身的文化魅力和作者的艺术贡献。然而,由于小说历经沉浮,作者身世成谜,再加上解读中各执己见议论纷纷,竟推演成巍巍“红学”。
  特别是前80回与后40回之争,酿出两大学派,尊曹雪芹贬高鹗被视为主流。当年王扶林拍《红楼梦》听了考据家的意见,把原来流传本的后40回删去,从“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里找线索,再加上编纂,形成另一种结尾。于是引起争论,更因为电视剧是一种通俗的“图读”,说电视剧《红楼梦》歪曲了原著。记得笔者也写了文章,批评王扶林对后40回的改造和黛玉焚稿是因为宝玉送妹远嫁返回时遇到了海盗而落水,并非是遭遇“婚变”,认为这是背离了曹雪芹创作的初衷。但王扶林对《红楼梦》的改编是坚持了小说的文学性和人物心灵的。
  现在,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后,据说比老版的《红楼梦》更通俗和更时尚,而文学审美却有所削弱,结果批评更甚,“板砖”横飞。 
  这原本也正常。新的创作有争论,表明引人注目,比无声无息强很多。叫大家深思的是,王扶林版的《红楼梦》却被称作“经典”,李少红版的拍摄遭到口水横飞,被斥为俗不可耐。其实,新版的《红楼梦》还是尊重古代流传本和高鹗的劳动的。至少高鹗把丢掉了尾巴的《红楼梦》续写完整,书商程伟元把书刻印出来推向社会。小说《红楼梦》传承两百多年,至今拥有亿万中外读者,并成为文化瑰宝,高鹗和程伟元是有功劳的。李少红的电视剧《红楼梦》在这方面是尊重小说传播历史和文学欣赏现实的。然而,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红楼梦》的每一次普及都和“面向市场”关系密切。《红楼梦》手抄本是在官府和圈内人中传阅,续了后40回的尾,书商印出来这是第一次普及,后来,《红楼梦》有了纷争是“红学家”推动了普及,再后来是以电视剧为代表的改编,形成了更大的普及。也就引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争论。这也可以说,是小说的面向市场和不断的改编,普及了《红楼梦》。
  若从当代影像艺术即技术艺术成分不断强化的角度看,两部《红楼梦》电视剧都是对原著的通俗和图说的解读。电视剧基本上是大众艺术,对经过时间冲刷的小说创作会有某种非文学的表现,改编面对原著总是会有分歧。其实小说当年何尝不是文化的通俗,只是对今天的更加技术和画面的影视而言,小说尤其是古代名著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使原本的通俗走向了厚重并进而走向了文化经典。可见经典是一个历程,是一个见证和接受过程。眼下,李少红版的《红楼梦》还没有广泛与反复播出,大众接受还缺乏基础,先睹为快者尤其是批评家和文娱记者要进行负责任的评价和介绍,不能只在“林黛玉露不露胳膊”,“表演秀不秀”上大谈特谈。
  从电视剧大规模拍摄小说名著开始,改编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做好。首先,理论部门对此形不成主导,只是就一部剧谈一部剧。其次,拍摄部门也只是眼盯着市场,对文学性、艺术审美的方向力度疏于关注。而随着市场的俗化取向,文学基本上成了电视剧的招牌,文学内涵和文学审美被弱化。再次,文化的浮躁和文化的浅薄使整个文化氛围呈现出短视、私语、刺激、无良和无奈。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继承性与孕育性,教育性与美育作用,被浮躁和物质刺激所遮盖。正因为此,新版《红楼梦》比起老版的《红楼梦》就显得花里胡哨,加上让曹雪芹的“画外音”做全剧的串联和补充,与情节相隔,李少红的拍摄又不那么严谨,这就造成人们对新版《红楼梦》的难以接受。
  其实,作品遭到“板砖”也是好事。大家关心,各持己见,正是艺术分析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