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
文化主体性与历史的主人…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六十年…
“瓷器爱国主义”不过是…
黄宗羲学术成就的历史贡…
试论《山海经》的神话思…
忆父亲冯友兰:他在清华…
上图宋刻本,图书与历史…
绣花针的细密功夫——吴…
《国史概要》:樊树志先…
最新热门    
 
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俞吾金教授在上海大学的讲演

时间:2010-11-17 11:28:16  来源:不详
、帛书、竹简、石刻、墓志铭、建筑、图像等去确定并理解历史事实的。也就是说,他们根本不可能直接面对已经湮没的历史事件,而只能通过历史资料的媒介去确定历史事实,并重组历史事件。

   

    然而,在长时间流传的过程中,历史资料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了。这里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故意隐瞒某些重要事实;或者是后人以假乱真,蓄意篡改乃至伪造某些历史资料;或者是文献资料在传抄中发生了谬误;或者是官方历史学家按照王朝的利益曲解了历史资料,从此以讹传讹。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就表明,当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历史资料去重新确定历史事实,从而重组历史事件时,一定要以批判的眼光对历史资料的真伪和准确性进行考察,否则,就根本不可能对真实发生的历史做出合理的描述。

   

第三组概念:客观性与理论视角

   

    一般说来,历史学家们都崇拜客观性。实际上,他们越是强调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就越表明这种客观性是以主观性为背景的。为什么?因为从语言结构上看,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北京大学教授蔡仪在《新美学》中强调: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客观事物就是美的。这个见解很难理解,如果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又何来作为审美客体的“客观事物”!

   

    事实上,客观性从来就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就是植根于主观性中的“理论视角”。德国哲学家尼采早就认定,个人总是从一定的视角出发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尼采》中进一步肯定并发扬了尼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