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清格尔泰即开始从事蒙古语文教学科研、组织领导工作。他主持创建了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中国第一个蒙古语言学硕士点、博士点和蒙古语言文学培养基地;出版专著《蒙文文法》、《现代蒙古语》,组织编写了《蒙汉词典》、“蒙汉语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契丹小字研究》等10多部,发表论文50余篇。现年87岁的清格尔泰,为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国际蒙古学协会副主席、匈牙利东方学会名誉会员。
清格尔泰告诉记者,他在担任内蒙古大学副校长期间,审阅了内蒙古大学语文研究室编译并准备出版的“契丹文字研究参考资料”的稿件。在集中阅读国内外有关契丹文字的研究资料当中,清格尔泰对契丹文字的研究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想法,但却苦于找不到能够合作共同进行研究的人员。当时,北京有两个科研部门的辽史专家和北方民族史专家先后找到清格尔泰,商谈过合作研究契丹文字事宜。但由于在研究方法上没有达成共识,合作没有谈成。后来,清格尔泰与刘凤翥见面,双方谈得很投缘,于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刘凤翥、于宝林和内蒙古大学清格尔泰、陈乃雄以及邢复礼五人组成的契丹文字研究小组于1975年9月正式成立。清格尔泰是小组的核心。随后,小组制定了周密的工作计划,包括收集原始资料、契丹字字形规范、契丹字铜模的制造、外文资料的翻译和研究工作。
负责资料收集的刘凤翥和于宝林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把当时已出土传世的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的碑刻全部拓制完毕,使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成为收藏契丹文字资料最全的单位。
为了做好字形规范工作,小组的五位成员人人动手抄录卡片。当时的思路是,每个契丹小字每出现一次均抄一张卡片,注明出处。这样可以了解每个字的出现频率,并能最后统计出究竟有多少个契丹小字。更复杂的是,把每个契丹小字拆成若干个原字,每个原字每出现一次也各抄一张卡片,不仅一一注明其出处,还注明各自在契丹小字中的位置。当时,共抄卡片四万张。在没有电脑、一切都要靠手工的情况下,这是一种相当繁杂的工作程序。但是,为了深入契丹文字研究工作,组员们个个都兢兢业业。经过一系列攻关式的研究,小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契丹小字释读上,小组成员通过研究契丹语中的汉语借词,从契丹小字的拼音性质出发,从契汉对译的资料中找到契丹语可能与汉语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从而为契丹原字读音提供一条可靠的线索。
比如,契丹语中的某些汉语借词,如“皇帝”、 “太后”、“太子”、“公主”等,在契丹大字中均直接借用汉字,书写这些单词的契丹大字的字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