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同治将谏阻大臣尽数革职(3) |
|
时间:2010-12-16 11:52:13 来源:不详
|
|
|
遗址公园
争论中,支持复建圆明园的一派已经开始论证修复圆明园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
在198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整修派”甚至开始估算整修所需经费和工期:整修经费为1.6亿元,工程如不间断,则工期预计10年。
这个估算是否科学,并没有得到验证。不过,研究和论证的过程却把那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圆明园越来越清晰地勾勒出来。
有清一朝,自康熙以后数代帝王历经150年的营造,方才造就出一座万园之园。园中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收纳中国风景名胜之俊美,又中西合璧,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为之铺陈装点,道不尽的金碧辉煌、万千气象。一朝被毁,所有的瑰丽荣耀尽皆付之烟尘。残存于世的,除了废墟,就是绘画作品中的片段。
中国圆明园学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对圆明园资料的全面整理和收集。时任圆明园管理处党委副书记的张恩荫,则带着几个工作人员,跑遍了北京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他们寻找的目标是满清皇家的御用建筑师——样式雷家族。
从康熙年间圆明园始建,直到同治年间试图重修,几代样式雷传人都是主设计师。在具体施工前,样式雷要先设计地盘样,也就是建筑草图,上面有亭台楼阁、庭院山石等建筑图例,也有桥梁、流水的布局走向。地盘样得到皇帝认可后,还要制作出烫样来。
所谓烫样,也就是缩微模型,在当时主要用纸板、秫秸、油蜡、木料等加工制作而成,因为有一道熨烫工序,故称烫样。而今,样式雷的烫样工艺已经失传,留存下来的圆明园“万方安和”等少量烫样,仍能让人惊叹其手艺精巧。
历经几年的查找,张恩荫等人终于找到了2000余张样式雷亲绘的草图和极少的几个烫样,几乎涉及了圆明园所有的建筑和山水。其中尤以同治年间为重修圆明园而作的为多。“不少建筑的草图上还标着小字‘现存’,可见圆明园被焚之后还曾有很多建筑幸免于难。”张恩荫说。
有样式雷的草图和烫样,再比照着不同时期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文字资料,万园之园的风貌渐渐清晰。
张恩荫说,清代建筑规制严格,从现存的一个梁柱的直径,几乎就能推测出整个建筑的构造。再加上建筑外形的描绘,山形水系的走向,可以说,复建圆明园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真正的问题是一个难有定论的价值判断:应该,还是不应该?
1983年,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第一次明确了要将圆明园建成遗址公园。
按照这一定位,1984年,福海开挖,并于次年恢复了景观。此后,绮春园水域、西洋楼遗址、绮春园大宫门、二宫门得到整修,周围山形水系逐渐恢复,真正复原的只有西洋楼黄花阵、福海蓬岛瑶台等极少量的建筑,绝大多数遗址仍以废墟的状态保留着。
1988年1月,圆明园被划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
不过,即便是这样的整修也不断招致争议。今人的建造和整修技术已非当年建造圆明园的工匠们能比,但工程真的开展起来,今人不得不慨叹当年工匠们的建筑手法、艺术造诣超乎想象。现代人理念中“原址原貌”复原的建筑还是多少背离了原貌。
比如复建出的黄花阵景区。
黄花阵是一处欧式迷宫,中间有一座圆亭,在乾隆朝《西洋楼铜版画》中标名[1] [2] [3]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