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同治将谏阻大臣尽数革职(1) |
|
时间:2010-12-16 11:52:13 来源:不详
|
|
|
150年前的深秋,圆明园毁于英法联军的一炬。
自康熙四十六年始建,到1860年秋被焚,圆明园以梦幻般的建筑形态存在了150年。随后,以残园废墟之态存在又已150年。
作为巨大悲剧的主角,这座罹难的“万园之园”成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一处处在夕阳下矗立的断壁残垣,以自身的遭遇,默默地折射着这片国土的荣辱兴衰。在此期间,圆明园“重修”的动议几次被提出,又几次付诸东流。
150年来,圆明园始终是国人心头一块时时隐痛的伤疤,一个难解的心结。
福海泛波
1983年,圆明园沦为废墟一个多世纪后,终于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被定性为遗址公园。作为遗址公园建设的一期工程,福海于1984年12月1日开挖。
沉睡了一百多年的圆明园,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中苏醒了。
十几部推土机咆哮着,将一个多世纪以来填没福海的淤泥清出。在福海边生活、耕作的农民挥舞起铁锹,把他们祖上几代人挖山填湖造出的稻田掘去。机关单位来了,普通居民来了,附近驻军来了……参加义务劳动的人前后共达十万人次。
耕种了数十年的稻田几乎要把福海填平,如今,泥土挖去,一池碧水还给福海。曾被掩埋殆尽的石头驳岸重露峥嵘,勾勒出福海的轮廓。
福海位于圆明三园的中心地带,水面近于方形,宽度约五六百米,总面积约为28万平方米,加上周围的小水域共计32万平方米。圆明园盛时,福海碧波荡漾,四周佳景遍布,群峰倒影,“方壶胜境”、“平湖秋月”、“澡身浴德”等等景致连绵呈现。
福海曾给皇家的御园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但是它并没有给皇家带来幻想中的福气,相反倒成了埋葬圆明园管园大臣的水中墓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管园大臣文丰无力护持,在一片火光中自沉福海。
到新中国成立时,被称为“圆明园鼻梁”的福海已经逐渐沦为苇塘,一半水面被填平成稻田,并在西岸形成居民村落。一如圆明园当年的辉煌,被毁后只能“于瓦砾想见亭馆,于芒苇想见湖沼,于荆榛想见花树”。
1985年6月底,福海工程完工注水,一湖碧水重又泛起清波。虽然水面上再也映射不出万园之园绰约的风姿,但这毕竟是圆明园被焚毁一个多世纪之后,得以恢复的第一个景观。
百余年来,万园之园的劫难被人们痛惜、哀叹,它的辉煌和瑰丽又被无数次在想象中描摹、神往,如今,终于有吉光片羽得以重现。
这并不是中国人为还原圆明园盛景而做的第一次努力。
“报效捐修”
圆明园被焚毁于1860年。次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忧愤而死,其6岁的幼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
1873年年底,18岁的同治皇帝“亲政”刚刚一年,就下达了重修圆明园的上谕:“因念及圆明园本为列祖[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