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
圆明园拟赴大英博物馆“…
人民日报:圆明园文物追…
圆明园经历四次劫难后彻…
大英博物馆表示欢迎中方…
叶廷芳:圆明园当前任务…
圆明园将择机赴日本欧洲…
圆明园该如何重生(2)
圆明园该如何重生(1)
最新热门    
 
圆明园的几次重修动议:同治将谏阻大臣尽数革职(3)

时间:2010-12-16 11:52:13  来源:不详
“花园”。

  1989年,圆明园复建出了黄花阵全部阵墙和欧式圆亭。亭子全部用石材雕拼而成,不施寸木砖瓦,看上去和《西洋楼铜版画》中的景致并无二致。

  但是2008年,圆明园学会从美国杜克大学获得了一批拍摄于圆明园被焚后不久的照片,其中之一即是黄花阵。它在大火中幸免于难。而令中国的专家学者心绪复杂的是,这张照片中的黄花阵和复原的黄花阵判若两处。

  从照片中可以清晰看出,黄花阵中的西洋亭是一座汉白玉底座、木结构廊柱、琉璃顶的圆亭,虽然借鉴了西洋建筑特色,但更有中国建筑的神韵。而复建出的“西洋亭”,不但用错了材料,看上去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欧式亭阁。
“废墟派”与“整修派”

  上世纪90年代,圆明园内的商业设施一度大为发展,福海中跑着摩托艇,西洋楼前抬花轿,大片遗址中办起了动物园、射击场……形形色色的时代产物云集圆明园,触怒了很多人的神经。群议蜂起。

  1995年10月27日,社科院外文研究所研究员叶廷芳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美是不可重复的——圆明园遗址前的叹息》,直斥圆明园“修复”工程“目光短浅”“急功近利”。

  “他们连听一听社会声音的耐心都没有就贸然开始了圆明园的‘修复’工程,果然,仅仅几年工夫,圆明园内帆船点点,绿树丛丛,歌声笑语,鼓乐喧天,甚至在‘西洋楼’前抬起了‘花轿’,把象征国耻的重要文物变成了生财不息的摇钱树!”

  “动不动就在文物的废墟上大兴土木,搞了为数不少的不伦不类的假古董,既掩盖、破坏了许多废墟本身的美,又阻止人们借废墟发思古之幽情,性怀古之审美想象。这种行为,名为弘扬,实则摧残。”

  随后,叶廷芳又在《光明日报》撰文《废墟也是一种美》,从美学层面对自己的观点进行理论阐述,“废墟派”的命名应运而生,核心主张即圆明园遗址应该保留废墟原状。

  与上一个十年争论中的“反对派”一样,“废墟派”反对整修,但理由不再局限于财力,而上升到文化学以及美学层面。

  与“废墟派”对立的则是“整修派”。

  其实即使是在“整修派”内部,想要全部重建圆明园的也只占极少数,而大多数人还是主张部分整修,已经成为圆明园名片的著名的西洋楼等遗址废墟则应该保存。事实上,在“整修派”内部,关于到底该修复多少的争论也一直在进行着。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面对“废墟派”时的相同观点,那就是至少要复原圆明园中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

  最激烈的争论在“废墟派”代表之一从维熙与“整修派”代表王道成之间展开,修与不修圆明园被上升到是“雪洗国耻”还是“难割辫子,精神残缺”的高度。同一个国外废墟遗址,既可以是正方论据也可以是反方论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发表文章的题目直点对方之名,你来我往几个回合,连文章题目都成了《对×××先生答复的答复》这样的绕口令。

  “整修派”和“废墟派”的争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矛盾激烈时势如水火。两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汪之力和叶廷芳,一个是70多岁的学者,一个是年近百岁的元老,双方互不相让。

  其间,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方案》于2000年经市政府办公会议通过,国家文物局也回函同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规划也是各方观点争论出的结果——既适度整修,又不盲目行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