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曾文正公全集推简体版 …
调查显示:孔子、毛泽东…
毛泽东与墨家思想:早年…
杨义:毛泽东诗词的历史…
57年前贺毛泽东60大寿 …
《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
毛泽东国际交往中的幽默…
毛泽东收藏印章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
《毛泽东诗词传奇》:品…
最新热门    
 
毛泽东邓小平入选中国文化符号 专家:调查很规范

时间:2011-01-23 15:56:58  来源:不详

  王一川:您用“以大学生为蓝本绘出的一张中国文化表情图”来形容我们这次调研,很给力啊!首先要看到,这种“厚古薄今”现象其实不仅发生在大学生当中,而且发生在各个国民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国民甚至认为古代中国才是有价值的,而当代中国没啥可取之处。根据我们正在进行的调查,外国居民也同样存在这种相近的偏见。我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与古代中国历经数千年发展演变而自成独特的文化典范不同,当代中国才仅有几十年历史,还是新生的和稚嫩的,它的独特文化风范还有待于进一步展现和走向成熟。另一方面,无论中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往往存在一种似乎已经颇为坚固的传统偏见,就是古代中国才叫中国,当代中国不叫中国,而是模仿西方体制而形成的,缺少中国风范。这样两方面合起来,使得“厚古薄今”的偏见至今仍有顽强的影响力,改变起来不容易。当然,进一步看,这种现象的出现,还是与我们的文化教育、文化传媒、文化产业等的宣传教育有关。也就是说,上述“厚古薄今”偏见其实并非自然而然地生成的现象,而是一种长期文化建构的产物,是由我们当代的教育、传媒和产业等合力“塑造”成的。这种“厚古薄今”现象决非自然物而是文化建构物。您看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其中的中国文化风范演示是很精彩的,效果被视为“无与伦比”。但同时,我又感到一点美中不足:它们所展现的更多地属于古典中国而非现代中国。这一点,也可以用“厚古薄今”来衡量。这其实也已经有不少论者指出来了:与古典中国文化符号被展示得博大精深而又魅力无穷相比,这两场演出中,为什么没有多少现当代中国符号被展示出来?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扭转这种趋势呢?

 

  王一川:要扭转这种趋势,根本的一项工作是加强当代文化建设,而在此基础上,与此同时进行的,还要靠我们的文化教育、传媒和产业的宣教作用。我希望能推行这样的文化建设原则:厚古创今,即是在厚待古典遗产的同时倾力开创新的生活价值系统。我们既要从古代中国文化吸纳丰厚的传统养分,又要从当代中国生活激流中创造性地获取活的资源。我这里的厚古创今原则包含至少3层意思:一是厚古,就是充分地厚待和尊重古典中国遗产,大力推进它在现当代生活中的创造性转化;二是创今,就是大力开创当代生活的新价值、新风范、新符号;三是让两者结合及交融起来,在厚古中倾力开创新的生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