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曾文正公全集推简体版 …
调查显示:孔子、毛泽东…
毛泽东与墨家思想:早年…
杨义:毛泽东诗词的历史…
57年前贺毛泽东60大寿 …
《毛泽东诗词三十七首》…
毛泽东国际交往中的幽默…
毛泽东收藏印章的故事:…
毛泽东同志关于以谦虚之…
《毛泽东诗词传奇》:品…
最新热门    
 
毛泽东邓小平入选中国文化符号 专家:调查很规范

时间:2011-01-23 15:56:58  来源:不详
  王一川:我之所以提出要提高国民艺术素养,并且把这看做当前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原因主要在于,我们的国民群体还在单纯地用“真实性”、“典型性”等传统美学原则去鉴赏当前艺术媒体与艺术界,而不知道当前艺术媒体及艺术界早就懂得了如何以其丰富多样的虚构、变形、夸张、幻想等修辞手段去征服他们从而实现自己的意图。提高国民艺术素养,首先在于提高他们对于艺术媒体及艺术界的清醒的理性辨识力,养成识别各种修辞手段的艺术素养,减少上当受骗的概率。应当先辨识真假而后鉴赏审美,而非先鉴赏审美而后鉴别真假。这种艺术辨识素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调整的,用中国传统术语来说,是长期养成的,不断地濡染而成的。所以我主张用“素养”代替原来的“素质”概念。

 

  记者:您曾首次提出并深入探讨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艺术公赏力,并一再指出国民艺术素养提高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国民具备“艺术慧眼”,即拥有高度的艺术公赏力,并强调说这也正是艺术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必要成为当代艺术学研究的新的重要课题,您如此重视艺术公赏力原因何在?

 

  王一川:提出艺术公赏力,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共鉴赏力的生成。艺术不再只是属于个人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神圣物,而是属于公共领域中的共享对象,或者说“公器”。这样,艺术就应当经得起公共领域的争议、评判和检验。而公民或国民也应当主动地承担起以其独立的“艺术慧眼”去辨识、鉴赏、评判艺术作品的任务。

 

  记者:您在2010年世界美学大会上提出,我们今天的进步是以当下“文化的物化”为代价的,此次研究成果中大学生对当代文化符号和文学艺术的相对漠视与当前“文化的物化”趋势是否有直接联系?如何理解当代艺术的物化现象?

 

  王一川:应当讲,这次调查结果同“文化的物化”现象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