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3)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1)
冯海宁:鲁迅之子的个人…
孟子与现代生活(1)
孟子与现代生活(2)
孟子与现代生活(3)
傅佩荣:被误读的孟子(…
傅佩荣:孟子的快乐(1)
傅佩荣:孟子的快乐(2)
君王迟钝成就了孟子 堪…
最新热门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2)

时间:2011-04-30 12:10:18  来源:不详
质上看,他是通过价值判断将桀纣定为贼仁残义的“一夫”,即独裁者,暴君[注: 不讲法制治国,不讲道义,残暴专政,滥杀无辜,是指专横跋扈的国家统治者。专制无道的君主,残酷地或野蛮地行使专制权力的统治者。],并将不容忽视的丘民利益放在中心位置的,它在更本源的意义上体现了礼的“体国经野”的功能。

在孟子礼学中,它体现出的革命性还在于它对人的理性、感情相同一方面的强调。传统礼乐文化中,“乐统同,礼辨异”(《礼记集说·乐记》)固然强调了乐在调节情感方面具有相“同”的一面,但在礼制上,却坚守权势者对“乐”的独占性。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对八佾舞于庭的愤慨之情,正是基于对天子八佾、诸候六佾,大夫[注: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四佾的礼乐分际的强调;在权势者面前,孟子则有意避开礼制问题,单纯从人心所同的视角出发,张口便强调一个“同”。当齐宣王[注: 齐宣王 (?~公元前301年) 田辟疆,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他乘机发兵干涉。]称自己“好乐”时,孟子已不汲汲于乐制的考察,而重在强调乐的本质,“乐者乐也”要求“王与[注: 简介 元代法医学家(1260-1346年)。字与之,号正庵。永嘉(今属浙江)人。 事迹 少学诗书,于古代律法颇多研究,尤注重与医学有关之律令。]百姓同乐”(《梁惠王下》),不仅在乐方面如此,对其他的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梁惠王下》)。同样,好田猎,也该与民共享,“文王之囿方七十里……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梁惠王下》)。这种对“与民同之”的强调,正是从人具有相同的心理感受的观点出发,在客观上,对礼强调的差异、强调等级起到了破坏作用。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强调“同”,强调礼乐消费的人民性内容,也可以说是挽救礼崩乐坏局面的一种方案,因为它注重百姓的利益,是从更本质的层面回归了礼。

这种强调本质的礼学,它直接对等级性礼学产生冲击。由于它强调人[注: 《周礼》谓地官司徒所属有调人,设下士二人,下有史、徒等人员。掌调解民间怨仇。规定因过失杀伤人或鸟兽者,集众调解。杀人者如因赦得免,令其远行,以避被害者亲属。]的道德先验的普遍性、绝对性,强调对自己的良知良能负责,道德的绝对律令优先于世俗的陈规[注: 陈规 简介 [约公元一二一o年前后在世]字正叔,绛州稷山人。生卒年均不详,约金卫绍王大安中前后在世。博学工诗,为人敦厚。]。按李泽厚的说法,孟子代表的是中国绝对伦理主义,孟子所称述的性善论,其根源与感性无涉,它是主宰、支配感性的超验或先验的命令。因而,世间的权势与士人德性是可以并驾齐驱的,这大大地加剧了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如孟子表彰北宫黝之养勇:“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公孙丑上》)在这里,士人对等级中的“褐夫”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