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3)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1)
冯海宁:鲁迅之子的个人…
孟子与现代生活(1)
孟子与现代生活(2)
孟子与现代生活(3)
傅佩荣:被误读的孟子(…
傅佩荣:孟子的快乐(1)
傅佩荣:孟子的快乐(2)
君王迟钝成就了孟子 堪…
最新热门    
 
论孟子的礼学思想(2)

时间:2011-04-30 12:10:18  来源:不详
“万乘之君”一视同仁,毫无孔子时代的“畏大人[注: 大人是旧时称地位高的官长。-daren]”的拘迂了。所以,孟夫子“说大人则藐之”,他强调个人的良知,“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公孙丑上》)。他强调人们行为必须服从自身良心,是“自反而不缩”,还是“自反而缩”,士人再也不是那种权势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点缀,他可以“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尽心上》),这种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人,乐于走自己的道路,对权势者的富贵,可以视之如敝屣,王公固然可以要求他恭敬尽礼,但他也可以同样地要求王公对他恭敬尽礼。

正是在这种士人独立意识有一定觉醒的背景下,孟子对古礼中“士不见诸侯义[注: 基本资料图片姓名:侯义生卒:描述:籍贯:个人概述职业生涯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倚天屠龙记-魔教教主 (1993) .... 道具个人荣誉个人影响人物评价相关链接-houyi]”作了多方面的阐发。因而,新时代的独立意识,却被孟子打扮成了古已有之的礼制。孟子说:“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注: 周代社会的平民。后世无官爵者亦称庶人。周代是贵族为主体的社会﹐贵族阶级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贵族等级构成。妻妾众多﹐子孙繁衍的贵族﹐按照宗法制度规定﹐唯嫡长子(即大宗)得继承父爵﹐嫡妻的余子和众]。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诸侯,礼也。”(《万章下》)召之役则往,“君欲见,召之,则不往之”(《万章下》)。这种情况,正是士人独立意识高涨[注: 高涨 拼音: 解释: (物价、运动、情绪等)急剧上升或发展。-gaozhang]的见证,士人可以因自己的知识、自己的德性而自尊。

在君臣关系中,“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如果从“达尊”的标准看,爵固然是值得尊敬的理由,但那种尊贵,导致的必然是“事奉”的关系,而非“友”的平等关系;如果从“德”的标准看,士人因着知识、德性等因素,可以为天子之师,“天子不召师,而况诸候乎”(《万章下》),君臣关系被颠倒过来,依然是“事奉”的关系,只是“事者”已变成了“被事者”,因而他依然不可能出现平等的“友”的关系。因而,无论是从德、还是从位这两个方面看,君臣关系永远不可能出现平等的关系,有的只是上下事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不正是一种“礼”的行为吗?看来,在士人敢于叫价的时代,在君臣交往中,君欲见贤人,除了自己主动之外,除了给贤士应有的礼遇外,是不可能见到自己所想见的人了。必须“以道见”贤人。

有时候,诸侯给了士人一定的“礼遇”,甚至比士人应受的礼遇更多,在此情况下,士人依然可以自贵其德,以“非其招不往”的原则,来平衡君臣关系,他要求招必须合礼。因为按照礼的规定,对于不同的人,招之方式各异,招虞人“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万章下》),至于“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则是因其在官之故。这种对自身价值的守护,决定了士出来为朝廷服务与否,主要取决于“治人者”对士是否“迎之致敬以有礼”(《告子下》),有,就可以贡献自己的才智,而“礼貌衰,则去之”(《告子下》)。只有那些不为了一点小利就放弃自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