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福建船政文化申遗 见证闽台手足情 |
 |
时间:2011-05-03 10:49:23 来源:不详
|
|
|
中新社福州[注: 福州市-福州简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地处福建东部沿海,闽江下游,东濒东海,与台湾隔海相望。]5月2日电 题:福建船政文化申遗 见证闽台手足情
作者 张羽 阎沁 项志高
百余年前,日本派兵入侵台湾,驻守在海峡对岸的闽安将士跟随福州籍船政大臣沈葆桢[注: 沈葆桢(1820-1879),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抵抗侵略的著名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升监察御史。]赴台驱日,一百多位将士为国捐躯,牺牲者的遗骸被运回归葬于福建马尾的闽安村,此后逐渐形成了戍台将士墓群。
据了解,目前,相关部门计划或正对闽安协台衙门、戍台将士墓群等涉台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同时福建船政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正全力推进,申报文本正在编制中,将于年内交国家文物局审核。
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的闽安协台衙门曾经是闽台军事防衙指挥机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台湾隶属福建管辖,戍台军队就是调自闽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闽安协台衙门改设副将驻防,水陆十营,远赴台湾嘉义、淡水[注: 淡水,是水质中仅有微量溶解的氯化钠的水,是相对于海水或矿泉的一种水体。-danshui]一带驻防,以万人更番,三年一轮,直至清末。
而位于闽安古镇虎头山东麓、深坑里龟山口更是分布着数座丛葬的大义冢,碑载分别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注: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生于撷芳殿,为清仁宗嘉庆帝的次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拉氏。]十三年(1833年),光绪戊寅年(1878年)。碑文阴刻:“义冢、左右营重修”等字样,都是轮戍台澎宝岛殉国将士的遗骸,用陶罐运回闽安故[注: 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甘肃临桃南。]地安葬。
除了闽安协台衙门、戍台将士墓群外,闽安村境内至今仍保留着郑爷鼻、天后宫、迥龙桥、闽安古城墙、闽安炮台、闽安古港、清军旗人营兵房等一批重要古迹。
福建船政与台湾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1874年,福建船政的创办人沈葆桢曾带领福建船政建造的舰船和船政学堂培养的海军将士组建的福建船政水师官兵巡台抚台,并通过开禁、开府、开路、开矿等措施建设、开发台湾,促进了台湾近代化的进程,在台湾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页。
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缩影,是后来沿革到台湾高雄的海军军官学校的前身。近年来,福建船政走出的精英沈葆桢、严复、罗丰禄、陈季同、叶祖硅及海校教师欧阳宝等后裔和海军官校毕业的在台老海军人士叶昌桐、郑本基、欧阳良、倪行祺等来纷纷来闽,寻访先祖足迹,并积极向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捐赠文物。自2005年以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