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开学第一讲:校长讲什么…
为什么是宋江做梁山老大…
周立文:武松打的是什么…
对话·聚焦教育公平:为…
我们今天为什么纪念俞振…
辛亥革命党人为什么没有…
他们为什么奔港校而去
韩少功:为什么今天很多…
你喜欢什么样的毕业典礼…
文化走出去 西湖凭借什…
最新热门    
 
什么是好的中国文学——德国汉学家顾彬先生在何香凝美术馆的演讲

时间:2011-09-03 10:00:49  来源:不详
   同样是德语,柏林、维也纳、苏黎士的作家,他们说的和写的语言都不一样,这不是方言的问题。维也纳的德文很漂亮,还保留了1819世纪的一些词,很有吸引力,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柏林的角度来看维也纳人的作品,也可以说你的德文非常奇怪,你的德文我看不懂,如果要看你的作品,我要查辞典。我们好像能够承认德语作家的语言都不一样,但是为什么我翻译梁秉均的作品不会这样做呢?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

 

    群体文学不光是一个中国的现象,在西方也会有“群体文学”,它是说有一种文学,谁都看,谁都写。在德国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有这么一个现象呢?谁都写,谁都发表,谁都看呢?这跟我们的小的“文革”有密切关系,也跟美国有密切的关系。1968年一个比较有影响的美国评论家Leslie Fiedler(莱斯利·费德勒,1917年——2003年)在德国发表了对文学的观点,他发现在当时的西德[注: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德意志”在德语中意为“人民的国家”。-xide]作家把文学分成两部分:经典文学和通俗文学。他在弗莱堡大学说过这样一句非常有名的话:cross the borderclose the gap——越过边界,把鸿沟[注: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开始兴建。修成后,经过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关上。意思是说,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不应该有什么鸿沟,不应该还把作家分成精英作家和通俗文学代表。1968年以前,德国文学受到了英国的影响,我们的文学在今天来看真的是一个非常精英的文学,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文学。1968年以后,无论是学者还是作家,都同意美国人的观点,开始有意识地克服两种文学之间存在的鸿沟。所以1968年之后,德国作家越来越多地用他们在街上听到的语言,发表谁都看得懂的作品。德国现在最有名的作家Enzensberger(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