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齐风鲁韵”传习大课堂…
孙武文化园初显真容 苏…
第三届海峡两岸文化遗产…
2011年度首场“新疆哲学…
西北大学研讨“鬲与鬲文…
国学大师刘梦溪:纸面文…
正确认识“非遗”的文化…
李靓:谈书写规范的文化…
宋词鸟意象中相思爱慕的…
中国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新热门    
 
文化力量的最好见证

时间:2011-10-13 11:23:25  来源:不详
流血流汗、任劳任怨,成为了一面面鼓舞和引领灾区人民奋勇前进的旗帜。有位灾区县委书记对我们说,三年多来,他眼睛里的泪水、额头上的汗水几乎没有干过,别说节假日休息,连睡觉都很少,就这样不分日夜地和群众一起感受、一起奋斗。党与人民共命运,人民与党心连心。我们所到之处,第一眼看到的是家家户户自购自挂的国旗和用群众语言表达、由群众自己书写的感谢党、跟党走的标语,第一声听到的是群众发自肺腑的感谢党、跟党走的话语。

三、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科学发展观具有无穷威力和强大生命力。四川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科学规划、科学设计、科学组织、科学实施,并把恢复重建与转变经济发展[注: 概念 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即称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方式、提升灾区内生发展动力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灾区乃至整个四川省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不仅实现了跨越发展,而且呈现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城乡共同繁荣昌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可以说,这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对这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作出了合理补偿。我们在灾区听到不少同志说,恢复重建使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跨越了二三十年,还有同志说跨越了四五十年。不管这个算法准不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在恢复重建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出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用灾区群众的话来说,我们现在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

四、用生动实践和铁的事实证明了胡锦涛[注: 胡锦涛,男,汉族,1942年12月生,安徽绩溪人,196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总书记所说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蜀人自古足英雄。”四川地震灾区之所以如凤凰涅槃、在浴火中重生,归根到底是人民意志、勇气、力量的胜利,是巴蜀[注: 巴蜀是指秦、汉、设、巴、蜀二郡,皆在今四川省,后用为四川的别称。 巴蜀,指人也指地区,后来还指国家。其毗邻而居,交往频繁(其中包括战争),文化上相互影响、渗透。]儿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立自强、自强不息、自力更生取得的;是他们勇敢地从“地崩山摧壮士死”的废墟中和充满惨烈、惊恐、悲痛的气氛中站立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亲人的尸体,化悲痛为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是他们的起立、起步、起跳、起飞,感恩奋进、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才成就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才换来一个“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迈局面、恢复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多彩四川。

以上这些肤浅感受,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感悟。从四川地震灾区的变化中,看得到的是物质力量的成就,感受到的是精神力量的胜利。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表现出的各种精神,惊天地、泣鬼神。这些精神集中起来,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深刻阐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些精神,现已成为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精神,源自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源自于社会主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