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孔子与《易》学(4)
孔子与《易》学(2)
孔子与《易》学(1)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春…
通权达变之道 连孔子都…
通权达变之道 连孔子都…
通权达变之道 连孔子都…
荀子与儒家《春秋》的经…
聚焦“孔子学院”现象④…
聚焦“孔子学院”现象③…
最新热门    
 
孔子与《易》学(3)

时间:2012-2-11 20:16:37  来源:不详

四、 《周易》名称的含义和由来

尽管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把晚年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改写《易》的工作中,以致于:“居则在席,行则在囊。”且“韦编三绝”,但岁月无情,上天并没有给予孔子足够的时间来完美完成这项壮举。

为此,孔子多次发出哀叹道:“假我数年,若是,我於《易》则彬彬矣。”(《史记•孔子世家》)

显然,在孔子再也写不动的时候,孔子对于自己的工作在不是很不满意,他觉得,目下的成果离他的预期目标还是远了一些,还未“彬彬”。

一句话,孔子认为自己所能做的工作,只能算是半拉子工程,距离“完备”、“完美”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而要走完这段距离,实现其“完备”、“完美”的目标,至少还需要数年的工夫。

我们现在按孔子的初衷——弘扬德义——来审视《周易》,也就是孔子费尽晚年心血撰写的新《易》,的确还真的是不够完美,这足见孔子是一个很实诚的人,一生都没有说过虚言。

首先,上经30卦、下经34卦这种不对称的结构就令孔子很不满意,这是他认为不“彬彬”的地方之一。

其次,按现有的卦序,用上经阐释天道,用下经阐释人伦,的确还有不少牵强之处。

其三,彖语、系象、文言还不能做到每卦每爻都有,特别是文言缺口最大。

其四,对于新《易》的卦爻解说(即说卦),恐怕孔子还有许多的心得和要领要对弟子们说,因为从帛书《易》后面所记载的孔子言论来看,还不能做到每卦每爻都解释到。

尽管如此,孔子的弟子们还是认为自己老师的创举很伟大,也基本完备、比较完美了,所以,最后也还是把孔子未竟的大作命名为《周易》。

这里的“周”,取的是周全、完备、完美的意思。这就是传世本《周易》名称的含义和由来。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