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孔子与《易》学(4)
孔子与《易》学(2)
孔子与《易》学(1)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春…
通权达变之道 连孔子都…
通权达变之道 连孔子都…
通权达变之道 连孔子都…
荀子与儒家《春秋》的经…
聚焦“孔子学院”现象④…
聚焦“孔子学院”现象③…
最新热门    
 
孔子与《易》学(3)

时间:2012-2-11 20:16:37  来源:不详
是真正地进入了圣人的修行行列。或许正因为如此,孟子才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章句下》)

认识到事物当“与时偕行”,这,应该是孔子于易学发展的第三功劳吧。虽然他的后世徒孙们一再反其道而行之,但这却丝毫诋毁不了孔子的进步及其给后人的启迪。

虽然孔子于《易学》的发展功劳巨大,但他对《易》的系象与文言却让蕴藏于《易》中的许多中华文明的重要信息差点消失于历史长河。

比如,孔子对于“龙”的解释,孔子改“浸龙”为“潜龙”、改“键”为“乾”、改“巛”为“坤”……这都几乎让远古积存下来的、记载于《易》的许多比现在科学也并不逊色的科技文明信息消逝。这,可以算是孔子于中华易学发展的无心之过吧。

关于蕴藏于古《易》中的易学文明,青竹将另文阐释,此文就先到此结束吧。

孔子看到这种状况后,觉得太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实在不该这样自生自灭地流失,于是就在工作和教学之余默默地承担起了整理、研究巫祝和史官们留下的档案及皇家的典章制度、文化遗存并将它们疏理、编撰成册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从来。所以就有了如汉朝人所说的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作《春秋》的功绩,更有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礼赞。的确,如果没有孔子带头做这种事,先秦的文明将会流失大半。(孔安国[注: 安国市-安国市位于中国河北省中南部。1990年人口36.69万。汉族为主,有回、满、壮、藏、苗、蒙古、土家、白等少数民族 。]《尚书序》云:“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出于对各种原始档案的尊重、自身的权力所限及儒家自身的思想和职业道德约束,孔子(可能还包括他的部分学生)在整理、研究这些档案时可以删减、去重和重新编排,但不可擅自增加和篡改,故孔子说他的工作是“述而不作”,这里的“作”指的是就是不增、不改。需要注意的是,孔子作《春秋》是把当时皇家的史官忠实记录的国家私密历史档案公之于众,出于合礼的需要而使用的“曲笔”是不属于改的范畴的。

这些琐碎而繁重的工作花去了孔子大半生的时光,虽然他觉得很值得,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同时也想自己让自己的思想更加完美。晚年的孔子在检视他大半生所努力弘扬的思想观念时,忽然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