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流沙河:生活再难也能从…
大清新闻界的血泪史 记…
大清新闻界的血泪史 记…
大清新闻界的血泪史 记…
浅论从《史记.鸿门宴》…
史家绝唱 无韵离骚——…
关注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
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构…
海峡两岸文博会:一个大…
兰溪举办李渔诞辰400周…
最新热门    
 
史记会:《书信集》呈现的吴宓晚年生活

时间:2012-3-14 9:49:18  来源:不详
 

    李赋宁收到信以后,并未放弃努力。1964年1月24日,吴宓再度致信李赋宁,表示“宓之根本态度是不愿常住北京”——“宓不是愁北京没有位置宓不得回来,而只怕北京有了甚好、极合宜之职务而宓不回京无所借口”,假如非要逼他回北京,那么他“即刻必心平气和地、颜色愉快地走入嘉陵江心深水处,了此一生矣”。(391-392页)

 

    仅仅五年之后,吴宓在批斗场上被扭折左腿,又关进牛鬼蛇神屋,受尽屈辱,想起以前还有回京的机会,不禁后悔“前多年不去清华、北大……而留在西南师院,受此种种”(428页)。然而这只不过是穷极无奈之下的幻想罢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时是不可能有什么世外桃源的。

 

 

    同日记一样,吴宓的通信也随时可能受到审查,晚年的书信中到处可见他通信环境的恶劣。1964年10月5日,吴宓在致诗友的信中说自己“为避免无识者之误会及查问,与任何亲友通信,在写信时,即应当作(假定)此信将要登本地日报,或将[注: 在具体的语境中,“或将”的意义是不同的。有或许、可能、或许将要、或许拿等等不同意思。“或”有“或许”、“又”、“有的人”等等意思,]在学习小组会上读出——如此构思、取材、选词,则写来自然工美,而无语病或遗憾(宓喜写明信片,此亦一理由)”(339页)。所谓“工美”,自然是指无风险、不触忌讳而言,而吴宓的这番自我陈述,显然也是在告诫对方,亦应以此种态度写信前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