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怀柔箭扣长城有望开放 …
雪珥称改革开放始于晚清…
雪珥称改革开放始于晚清…
北大清华等103所高校免…
北京孔庙十三经和进士题…
学者谈大国崛起的文化准…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成立 …
走在复兴路上的中国书院…
南京中山陵陵寝新一轮修…
慈禧“龙车”图纸现身唐…
最新热门    
 
开放路上勇迈步——怀念吴富恒先生

时间:2012-3-19 16:55:37  来源:不详
 

    吴富恒的思想开放,是与他凡事富有独立主见这种品格相联系的,这一点,在他对待《译林》无故挨批这件事上表现得最为鲜明。1979年冬,《译林》创刊号因刊登英国侦探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被一位外国文学权威上书中央领导同志,指责《译林》“趋时媚世”,“不知把社会主义飘到哪里去了”,“从五四以来,我国出版界从来没有这样堕落过”。此信经中央领导同志批给江苏省委研究处理。幸好当时中央对文艺工作提出“三不”(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经胡耀邦[注: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1989年4月15日) ,湖南长沙浏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193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党内担任多项职务,文化大革命后成为中国高层领导人之一。]同志的干预,这件事情以那位权威表示道歉得以顺利解决。因受此事的影响,事后译界、研究界仍有一些人,对《译林》采取歧视甚至封杀的态度。当时《译林》所受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令人欣慰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吴富恒没有跟风附和,而是以独立主见,表达他对《译林》办刊方针的支持。

 

    早在1979年夏天,我在参加烟台美国文学会议期间,就曾与吴富恒、陆凡夫妇谈及创办《译林》之事,并征询他们对拟刊发《尼罗河上的惨案》的意见,他们十分支持,认为这类小说在国外有很多读者,内容又反映了西方现实生活,让中国读者看看有好处。《译林》“挨批”后,吴富恒通过江苏编写《汉语大词典》的一位教师转告我:“那样告状没道理,登一篇英国侦探小说,社会主义就会飘掉了?”勉励我沉住气,坚持下去。随后,他又以实际行动体现出他对《译林》的支持,包括:接受聘请,出任《译林》编委;连续接受邀请,参加了1981年在扬州、1983年在苏州、1985年在南京分别召开的“译林编委扩大会议”,以及 “《译林》创刊五周年”庆典,等等。这些事实表明,吴富恒并非对当时处于艰难处境的《译林》有什么偏爱,而是他胸怀对外开放的信念,以及对《译林》“打开窗口,了解世界”这个宗旨的认同。

 

    吴富恒思想开放的表现还有很多,仅举几例。1980年冬在成都[注: 成都市-成都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是中国四川省的省会,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行政级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