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川铁道兵博物馆试运行 传承铁道兵艰苦精神 |
|
时间:2012-5-28 12:13:06 来源:不详
|
|
|
部队到陕西修建襄渝铁路。那是在500多米的悬崖上,他要拴上保险绳,吊在半空中打岩石,脚下就是滔滔汉江。3年后,王禄亮退伍了,他还特意坐火车到德昌[注: 德昌县-德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中南部,幅员面积2288.35平方公里,辖3镇20乡137村,是四川省傈僳族人口最多的县。]县烈士陵园去看望了牺牲的董仕刚。至今,虽伤痛缠身,但王禄亮每隔两年就会去看望这位江苏战友。
侯奠基是原铁道兵10师46团机关宣传干事,专门负责给铁道兵放电影。上世纪60、70年代,部队上能放映的电影较少。一拿到影片,他就赶紧到各个工地给战友们放映。铁路沿线各个工地相距遥远,他常常和汽车连的司机在深夜赶路,好几次汽车都开到了沟里。
从成昆铁路到襄渝铁路,再到青藏铁路,侯奠基在铁路建设工地一呆就是10多年。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修建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时,已经有了机械化作业,铁道兵用推土机、装载机施工。可是,由于高原上气候差、风沙大、又容易缺氧,战士们修建起来同样很困难。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发电机常常达不到输出功率,还得靠战士们的人工劳作。
铁道兵之家
黄澄澄的军号、生锈的搪瓷杯、洗得发白的军装……目前,铁道兵博物馆已征集到各类实物1100多件、几百张照片,但展厅中只能摆放三分之一。
上海工农兵电影技术厂拍摄的成昆铁路通车的电影胶片,铁道兵文工团舞台美术资料,成昆铁路、襄渝铁路的施工总结…… “我们征集的绝大部分实物、照片,都是铁道兵们自愿捐赠的。”说话间,张川的手机响了,是一位家在重庆的老铁道兵打来的,说有东西捐赠。像这样的电话,几年来,张川和陈明祥他们不知接了多少。
自2008年筹建铁道兵博物馆起,金口河就开建了铁道兵博物馆网站,通过互联网发布了征集文物的消息。张川现在已加入20多个铁道兵的QQ群。一次,他申请加入“铁道兵之家”QQ群,群主问他是几师几团的。他说:“我是建铁道兵博物馆的”,立马受到了欢迎。
陈明祥还记得,2008年他接待了第一批来捐赠文物的3个老兵——原铁道兵8师39团5营25连的雷才栋、陈先建和尹仁贵,他们都是新津人。
三人中,最先得知金口河修建铁道兵博物馆的是陈先建。那天晚上12点过,他在中央台看到这个消息,不顾夜深,连夜打电话给雷才栋,获知消息的雷才栋又异常兴奋地打电话给其他战友。后来,他们约定于2008年4月17日到金口河捐赠珍藏多年的衣服、鞋子、围肩、铁铲等。这一天,刚好是尹仁贵58岁的生日,而雷才栋刚做完胆囊切除手术5天。
陈明祥没想到的是,这一次见面后,他和雷才栋长达4年的交道,主要为捐赠。这位60岁的老铁道兵,不仅捐赠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物品,还四处帮助寻找战友,动员向博物馆捐赠,“他们已经成为铁道兵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志愿者”。
战友们对捐赠物品都有深厚的感情。雷才栋告诉记者,“这些东西放在博物馆,可以让子孙后代[注: z一个祖先的直到最远一代的后裔。-zisunhoudai]知道我们铁道兵是怎么艰苦过来的。”
4年来,雷才栋拿着铁道兵博物馆发给他的捐赠证书,到各地动员战友。他行走在遂宁、崇州、乐山、邛崃、眉山等地,然后又坐火车把征集到的物品送到金口河。今年4月,雷才栋组织了20多名战友重走成昆线,到各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战友扫墓。每到一处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