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杨海文:唐宋戏里的“三…
宋木文:胡乔木与《汉语…
走近大家·沈昌文:“三…
徐志摩与沈从文:文人友…
宋木文:胡乔木与《汉译…
李国文:桃花潭水汪伦情
郑文:穷县教育免费令谁…
周立文:孔乙己们的盛宴
叶小文:文化强国的“精…
叶小文:这个龙年周身透…
最新热门    
 
邢文:浙大藏简辨伪(上)——楚简《左传》

时间:2012-6-1 12:21:07  来源:不详
    简16至18,记士弱对晋侯问,称天道之灾必有火。晋侯问:“可得必乎?”士弱答:“道。国乱于象,不可知也”(《浙大简》第51、137页)。校之今本《左传》,浙大简《左传》在此有两处妄改。

 

    第一处是简17的晋侯问:“可得必乎?”此问今本作:“可必乎?”(同前《春秋左传正义》,第869页)按“必”为副词。今本《左传》晋侯问:“可必乎?”即:“会必然(有火灾)吗?”文通字顺。但浙大简本在副词“必”前加了一个“得”字。如果“得”为动词,动词“得”加副词“必”,语法不通;如果“得”为能愿动词,与“可”连用作“可得”,那么“得”与“可”同义,语义重复,文辞拖沓,全无古义。

 

    第二处是简17的“道。国乱于象,不可知也。”简本在此有两个破绽。第一,“道”,作为一个名词,不论从语法还是从意义来看,都无法回答“可必乎”这样的可否问题。今本《左传》作“在道”,意思是“在于道”。从语法上看,士弱对“可必乎”问题的回答是:“(这一问题取决)于道”;在文义上也合理,下面继续解释原因。简本改“在道”为“道”,看似文字简练,但若回答“可必乎”的问题,只有一个名词“道”,完全答非所问,实为有悖语法、文义的妄改。第二,简17的“国乱于象,不可知也。”就字面来看,似也通顺。但这句话是士弱答晋侯问“可必乎”的。简17的“国乱于象,”强调的是“象乱”而不是“国乱”;“象乱”,仍然有“象”,只是“象乱”而已。今本《左传》作:“国乱无象,不可知也。”今本强调的是“国乱”、是“无象”,因为国家昏乱,天无常象;既然“无象”,所以“不可知也。”从逻辑上看,简本称“国乱于象”,则国乱之象可见;既然有国乱之象作为依据,那么答案就应该是“可知也。”相反,今本称“国乱无象”,也就是说,因为“国乱”,则“无象”可见;既然“无象”作为参照,那么答案就只能是“不可知也。”可见,简本改“国乱无象”为“国乱于象”,实属在未理解《左传》原文的情况下,按照现代人的思路所作的望文生义式的篡改。

 

    2、将错就错。故意改写之外,对意外误笔将错就错地进行改写或再创作,也是作伪常用的技巧。在浙大简《左传》中,有些改写看不出什么道理,多半属于此类。今本《左传》:“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同前,第870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