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
“整理国故运动”衰歇原…
最新热门    
 
“整理国故运动”研究述评(6)

时间:2012-8-5 10:34:36  来源:不详

不过,综观以往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对“整理国故运动”的研究,可以发现有这样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大多集中于研究胡适个人;其二,大多侧重于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对“整理国故运动”做出总体评价。今天看来,这两个特点当然有其一定合理性。毕竟,胡适作为提倡“整理国故”最力者,无疑是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而且研究一场运动,对它做出评价,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毋庸讳言,这两个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研究视野的拓展。首先,由于过多地将研究目光聚焦于胡适个人,甚至于[注: 甚至于 拼音: 解释: 1.犹甚而至于。-shenzhiyu]将“整理国故运动”完全附庸于胡适,容易遮蔽了运动的广泛性和群体性。因为既然是一场运动,其规模与影响范围就必然是广泛的,参与者也是十分众多,不可能自始至终都是胡适一个人在唱“独角戏”[44]。这种状况虽在近年有所改变,但以“整理国故运动”为背景来研究其他近代学人的论述仍不多见。其次,由于过多地侧重从文化思想角度,对“整理国故运动”做出评价或“再评价”,由是难免造成了结论的简单重复。事实上,关于“整理国故运动”,还有许多重要问题尚待研讨。而近年来虽经一些学者的努力,相关史实不断得以发掘、辨析,在个案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总的来看,该课题的研究仍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阶段,研究空间尚显疏阔。这主要体现在迄今为止的研究,较多的是对其中所牵涉到的人物、流派或事件,展开细致入微的个案考察,还较少将“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史现象,从宏观层面上加以系统的把握。例如,“整理国故运动”的概念究竟如何界定?运动大致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它在民国知识界兴衰递嬗的原因又是什么?尤其是与其所继承的学术渊源相比较,“整理国故运动”对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哪些影响?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或许恰是对该课题加以系统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卢毅)

[1] 胡朴安:《民国十二年国学之趋势》,《民国日报·国学周刊》国庆日增刊,1923年10月10日。

[2] 邓广铭口述、闻黎明记录《我与胡适》,引自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注: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20页。

[3] 耿云志:《中国现代史史料的丰富宝藏——胡适先生私人档案介绍》,《胡适新论》,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286页。他同时还统计:“胡适一生著述2000余万字中,至少80%以上是直接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典籍[注: 泛指古今图书。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秘书,謁者 陈农 ,使使求遗书於天下,故典籍益博矣。”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典籍》:“ 开元 中,定四部目録,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和思想、人物为研究对象的。”

[4]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

[5] 郑伯奇:《国民文学论(下)》(1924年1月1日),《创造周报》第35号,1924年1月6日,第6页。

[6] 可详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