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宝鸡西周墓出土神秘液体…
美国学者谈“不激进也不…
南京欲重建明故宫遗址 …
学者吁校准文学创作的价…
南开长江学者所带10余名…
国人何时变得这么暴力 …
国人何时变得这么暴力 …
国人何时变得这么暴力 …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主流…
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主流…
最新热门    
 
学者称学术研究应注重涵养“实学”功夫

时间:2012-8-14 13:49:33  来源:不详
。应当说,有些论文和[注: 文和,男,1963年11月出生,海南万宁人,汉族,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学位,高级工程师,1987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著作确实需要如此着手,但有的却不宜如此,否则就会成为大而无当的“水货”。这种贪大求全、华而不实的学风,是当代学术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曾经说过:“哲学要善于将大钞票换成小零钱。”我国思想理论界也有一句名言:“一具体就深刻”。作为一流的学者,当然应有宏大的视野、远大的追求,但正所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进行选题和写作时切口还是宜小一些、具体一些、实在一些。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研究方向切合自身实际。我国传统学术研究很注重价值取向问题。孔子[注: 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就是从自身的实际和兴趣出发研究学问,通过治学求得真知、提高修为;“为人”,就是以学术为趋时媚俗、沽名钓誉的工具和手段。显然,我们今天应该倡导的是“为己”之学。目前在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课题引导的治学方式普遍存在。通过做课题来做学问,好的一面是更有现实针对性,更能经世致用。但一些学者申报课题时并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所申报的课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等并不十分吻合,而是为了获得课题经费,或者是为了评奖、评职称等一些外在的因素。这样做,不仅难以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影响课题研究经费的优化配置,而且对学者自身的发展也是弊大于利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健全学术评价和课题分配机制,引导学者研究自己确有专长、实感兴趣的课题和项目。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