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者新解苏轼词:他要以…
学者称学术研究应注重涵…
宝鸡西周墓出土神秘液体…
美国学者谈“不激进也不…
南京欲重建明故宫遗址 …
学者吁校准文学创作的价…
南开长江学者所带10余名…
国人何时变得这么暴力 …
国人何时变得这么暴力 …
国人何时变得这么暴力 …
最新热门    
 
学者新解苏轼词:他要以科学民主克服人性弱点(1)

时间:2012-8-15 12:06:40  来源:不详

近日,学者汪宏华新解苏词,他认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不只有词学之技、文学之美,更有哲学之道与政治之新。为让皇上少受干扰,进一步看清改革派的本质,苏轼毅然从充满派系争斗的朝廷下到京城,再到外地。他在孤独中彻悟,封建制度[注: 封建制度是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是人性弱点的产物,必须重新修身,以科学的眼光克服人性在时间上的短视,以民主的胸襟克服人性在空间上的自私,才能真正治国平天下,建立永沐婵娟、共沐婵娟的理想社会。苏轼不是真正的保守派,其颖悟水平比改革派范仲淹[注: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还要高远,直通启蒙时代。汪宏华的原文如下:

一、“明月”蕴含三重意境和周期,苏轼提出以科学民主克服人性弱点

首先来探讨“明月”和“明月几时有”的涵义,综合全词可推:第一,“明月”是指晴月、圆月,作者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中秋上半夜饮酒时月亮尚在云中,并且稍有残缺;第二,“明月”是隐喻明君,作者回忆当年与兄弟一起喝酒时,朝廷充满派系争斗,浮云蔽日,所以又说“兼怀子由”;第三,“明月”是指月亮这一广义的事物,作者追问“今夕是何年”,是设想自己退回到了月亮未诞生之前的梦寐时代。

以上三重内涵分别对应三个时间周期,渐次扩大:

其一,写了中秋节一个晚上的月亮变化。上半夜作者与友人相聚欢饮,酩酊大醉,飘飘若仙,但美中不足的是月色晦暗清冷,月形也不是很圆;下半夜回到家中,孤寂惆怅,辗转难眠,但月亮不期然“转朱阁,低绮户”,冲出云层变得格外皎洁而又圆盈了(十五的月亮确乎是越到深夜越圆,十六凌晨为甚)。对此,作者先是认为月亮太冷酷,不近人情,不助人兴,转而意识到它不是人的陪衬,不会迎合人的喜恶,遵循的是天地人之间整体的平衡法则,月之晴圆与人之欢合自古难以两全,天地至公!

作者仍未停留于这种认识,继续转折,继续提升,认为人来自天(如“我欲乘风归去”)又高于天,拥有超越于万物之上的智慧与包容心。一个人只要不断发挥想象,自我拓展,便能做到吞吐宇宙、包罗万象,甚至永沐婵娟。注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提出的是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扩展,时间上要求人们耐心等待,正确认识月亮的阴晴圆缺周期,谋求长远利益,以彼时之乐为此时之乐;空间上要求无私分享,正确认识月亮照射的普遍性和公平性,谋求整体利益,以他人之乐为自己之乐。如此,我们就不会伤感一时一地的得失了,“此事古难全”的缺憾就解构了。《明月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