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评:文化干部行贿诺奖评…
儒学与中华文化复兴协同…
清华大学重设人文学院
从“惶恐”到“过眼烟云…
从“惶恐”到“过眼烟云…
莫以文学名义消费莫言
“清华国学书系”发布《…
文学界纪念王辛笛百年诞…
当代文学喜忧参半 莫言…
莫言获奖感言:我的故乡…
最新热门    
 
清华文学院的前世今生——1952年清华文学院素描

时间:2012-10-23 12:29:43  来源:不详
41.3。

    哲学系,实力强大,9位教师,8位教授,邓以蛰最年长,61岁,50岁以上者有金岳霖(57岁)、冯友兰(54岁),其余均在40岁上下,沈有鼎(45岁)、张岱年(43岁)、王宪钧(42岁)、任华(41岁)、王逊(41岁);讲师周礼全,31岁。全系教师9人,平均年龄45.7。

    外国语文学系人员较多,共有教师32人,年龄结构大致与中文系教师年龄相当,多数在40岁上下。日后名重学林的著名学者,如钱锺书仅有41岁,李赋宁35岁,杨周翰37岁。四五十岁,对人文学者而言,可谓是学术生涯中的黄金时期[注: 正如德国的那道菜"ein Topf",生活其实就是杂七杂八的一锅杂烩,但却酸甜苦辣五味具全。 套用到这部片子里Keek和Andy这两个认识了20年的好兄弟身上却再恰当不过了。],而当日清华文学院的教师,大多正处于这一阶段。

    仅仅是年龄的优势,还无法证明当日清华文学院的实力。最能反映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当是其代表性的成果,而从能够寓目的有限资料看,许多教师的重要学术成果,在这一时期即已出版,或者可以看出是酝酿于此时。以中国文学系为例,吕叔湘的《文言虚词》、《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浦江清的重要论文《八仙考》、《花蕊夫人宫词考》,王瑶的《中古文学史[注: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wenxueshi]论》、《中国新文学史稿》,余冠英的《汉魏六朝乐府论丛》,以小说创作名世的吴组缃、李广田的许多代表性作品,等等诸如此类影响深远的名作,都产生于院校调整之前。

    作为现代学术史上的重镇之一,老清华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自己的重要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王瑶先生导夫先路,徐葆耕教授等响应在后,“清华学派”的提法渐多,尤其是徐葆耕先生,对阐释清华“学术精神”,做了大量的工作,较为系统地描述了老清华的学术面貌。“清华学派”之有无,用何兆武先生的话说,“或许应该是在疑似之间”(见何兆武《也谈清华学派》,此文系为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所作的序),是十分通达之论。其实,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此,强冠之以概念,但老清华人文社科“古今贯通,中西融会”的特点,十分鲜明,当无异议。徐葆耕先生在《释古与清华学派》一文中总结道:

    纵观“清华学派”的历史,可否将其学术思想及风格概括如下:第一,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取“两极”对抗的思维模式,而取“综合”模式,即通过解释学的方法援“外”入“中”,以实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第二,对历史与现实,既强调准确把握历史本质,又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第三,微观与宏观,既强调微观的谨严,又重视宏观的开阔,“兼取京派海派之长”;第四,在操作方法上重视西方的理性精神和逻辑方法,同时吸取传统训话学之长,使论文具有克里斯玛式的权威气质。诚如本文开篇所说,上述特点并非清华学派所独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