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睡水下330多年古城重见天日 “东方庞贝”挖掘两万多平方米(图)
任博
330多年前,繁盛千年的泗州城(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在一场持续了70多天的暴雨中被彻底淹没,从此永远在地图上消失了。近日,记者从盱眙县文广新局获悉,这座沉睡了数百年的“东方庞贝”,经过将近四年的考古挖掘,已经部分重见天日。
目前,考古人员已完成了2万多平方米的考古勘探,一批珍贵文物浮出水面。但是这与规模恢弘的遗址整体相比,考古面积仅完成不到百分之一。
独家深读
四年只挖百分之一
经考古发现,该遗址位于盱眙县西北部淮河北岸的狭长滩地上,面积约2.4平方公里,其中约有六分之一面积在淮河二河河道里,其余在陆地下,最高处距地表1米多,最低处有6米多,被层层泥沙盖住。经过四年的考古发掘,已确定了古城遗址范围,上万件珍贵的文物已经出土。
据记载,泗州城始建于北周,隋朝时毁于战乱,唐代重新兴建,曾经是淮河下游的一座重要都市,有“水陆都会”之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繁盛了千余年的泗州城,在一场持续了70多天的暴雨中被彻底淹没,永远从地图上消失了。在33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的考古发掘,这座“东方庞贝”终于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Www.lsqN.CN
古泗州城轮廓像只乌龟,已经现出内城墙、外城墙及城门,学者初步确定了泗州城遗址的结构和布局。其中,已探明内城墙墙体长度约338米,外城墙长度约132米,城门采取的是在城墙外修筑月城的方法,月城东西最大径118米,南北进深56.6米。月牙形的月城如半个环形扣在城门外。从规模上已能够初窥这座古城当年的繁华景象。
据盱眙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泗州城文保所主任胡仁生告诉记者,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进行,2010年12月,南京博物院联合淮安博物馆、盱眙博物馆全面启动了对泗州城遗址的勘探发掘。其实,早在1993年江苏省内外专家、学者就利用高精度磁测法、探地雷达法、电法以及人工钻探法等科学方法,对水下泗州城进行过勘测,并对照史料于2005年完成了《古泗州城遗址考古钻探报告》。“加上这次,已经做了3次调查。”胡仁生说,在这之前都只停留在调查层面,没有“打开”来看看,这次才是真正揭开这座水下古城的“面纱”。
据胡仁生透露,此次公开发掘面积其实只占整个泗州城的1%,出土文物数不胜数,“至少也有上万件了,但目前具体的文物情况我们还不能对外透露,所有文物都在保护修护过程中,并配合专家进行研究,未来对于文物情况的公布,我们会做统一安排。”
新报记者 任博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灵瑞宝塔遗址再现 施粥大锅直径3米
《泗州志》记载了康熙十九年那场大水淹没古城时的景象:人们坐在船里可以摸到城墙上的堞口,老百姓抱着浮木逃到河对面盱眙的山上。城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就是普照王寺灵瑞塔的塔尖。今天,这座寺庙的部分遗址居然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前:在地下约5米深处,有一个“凸”字形的台基,方形部分就是灵瑞塔塔基,边长达38米。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本次考古领队林留根告诉记者:“台基年代至少是元代,可能会更早。塔基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