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流失国宝回归难:圆明园鎏金佛塔 唐太宗昭陵飒露紫 |
 |
时间:2015-07-17 22:51:30 来源:不详
|
|
|

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绢画
近日,法国吉美博物馆低调归还了四件中国周代的猛禽金首,再一次引发了国人对流失文物的关注。如今,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见到中国珍贵文物的身影,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等地。这些漂洋过海被掳到异国的“走失的孩子”,一直都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内心。 针灸铜人重现他乡 天圣铜人 曾是太医院考试神器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瑰宝,人们常常用来形容医术高明的成语“药石济世”之“石”就是指的针灸。针灸的基础是经脉学说,只有找准了穴位,针灸才能发挥功效。但人体上的穴位,肉眼看不到,文字描述又比较模糊,怎样在医学教育中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呢?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了针灸铜人来解决这一难题。 宋代天圣四年(1206),宋仁宗诏令太医院铸造仿真人体铜模型,供医学生学习和考试针灸使用。第二年,翰林医官[注: 翰林医官 宋医官阶官名。高宗绍兴时,于原医官十四阶,续增八阶,翰林医官为第十五阶。 医官分类 以下为翰林医效、翰林医痊、翰林医愈、翰林医证、翰林医诊、翰林医候、翰林医学。wWw.LSqN.cN]尚药奉御王惟一铸成两具铜人,史称“天圣铜人”。据记载,这两具铜人制作非常逼真,体内有木制的五脏六腑和骨骼,体表有354个小孔,代表人体354个穴位,每个小孔旁还用错金文字标识了穴位名称。更为神奇的是,铜人内部可以灌入水银,如用细针准确扎进“穴位”,水银就会流出。由于具备这种“针入汞出”的奇特功能,每次太医院进行针灸考试时,就会用黄蜡把铜人体表的小孔和穴位名称封住,各个考生要根据老师出的题目,在铜人身上施针。若有水银流出,则考试通过;否则,就是不及格。 正统铜人 战火中神秘失踪 如此匠心独运的设计,使天圣铜人成为集医学理论、手工业技术和艺术灵感于一身的稀世奇珍,自然被其他政权的统治者所觊觎,据说在一次金打败宋后索要的战利品清单中,天圣铜人就赫然在列。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役,金兵占领了京城开封,极尽掳掠,天圣铜人也落入其手。后来,元灭金,明又灭元,天圣铜人也随之辗转,被带到了明代的太医院。经过数百年战乱,四朝更迭,天圣铜人已被严重损坏,穴位名称也多模糊不清。因此,正统八年(1443),明英宗下令太医院仿照天圣铜人,再制作一具铜人,后世称这具仿制的铜人为“正统铜人”。 正统铜人制成后,一直放在太医院中;明亡,铜人又继续保存在清太医院。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注: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1]。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带光绪皇帝和一行官员仓皇出逃,把偌大的北京城和包括正统铜人在内的众多珍宝留给侵略军。联军在北京进行了数日的洗劫,等到他们撤离后,回到北京的太医们却发现,一直放置在太医院药王庙的正统铜人不翼而飞了! 几经寻访 针灸铜人出现在俄罗斯 因 [1] [2] [3] [4] [5]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