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人民政府办事处2010年工…
城防科2010年工作设想(…
扶贫办2010年工作计划(…
2009年中国文化档案:大…
镇综治2010年工作计划(…
税务局2010年工作计划(…
县公路段2009年年终工作…
公路路政管理2010年的工…
公路分局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林业局工作安排(…
最新热门    
 
翻阅2009:文化产业逆势而上 学术造假沸沸扬扬

时间:2009-12-18 11:10:35  来源:人民日报

  编者按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激情还未散去,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文化的画卷刚刚掀过,2009年就又将成为过去。在这一年中,在文化教育的领域中注定有这样一些事、这样一些人会永远留在历史的画卷中。

  这一年,文化产业逆势而上,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电影、电视、动漫不仅塑造了新的国家形象,而且为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平添动力;这一年,生机勃勃的教育事业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全社会的大事;这一年,以《建国大业》、《复兴之路》为代表的主旋律文艺催生出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股”;这一年,学术造假事件沸沸扬扬,惩治学术不端重拳频出;这一年微博客成为最时尚的新媒体……

  这一年,任继愈、季羡林、钱学森等几位大师纷纷结伴离去,他们远去的背影已成为2009年最凝重的底色;而他们的离去,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与时代,让我们更加期待像他们这样的鸿儒大家不断涌现,让我们更加期待民族的未来与振兴……

  文化产业振兴

  逆势上扬渐入佳境

  栉风沐雨,砥砺图强。起步于1998年的中国文化产业,用仅仅11年的时间便走过西方发达国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正以炫目的姿态呈现于当今世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将全球经济推入“寒冬”,也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然而,在许多发达国家文化企业消极“缩身”以抵御寒流之时,我国文化产业却如同在重重雾霭中起飞的苍鹰,振翅高飞,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奇迹。以“中国元素”为底蕴的我国文化产业不仅塑造了强大的中国国家文化形象,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引擎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更为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增添了力量。

  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文化产业的第一次专项规划,为加大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规划》的出台,意味着我国政府已经坚定地把发展文化产业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为中国文化产业振兴提供了物质前提;文化体制改革的渐入佳境,为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体制机制基础;现代科技文明、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雄厚根基,也是中国文化产业振兴的力量之源。

  (李舫)

  教育规划纲要

  广集众智广纳群言

  要说今年教育界的头等大事,首推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于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第一个教育规划,对于这个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人们充满了期待;作为本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在制订过程中始终坚持广集众智,纳群言。

  规划纲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就要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既要体现全局性、宏观性、长远性和战略性,又要表达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盼。如何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高中要不要取消文理分科?如何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如何保证?……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许多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媒体热议的话题,都成为政府听取意见的内容,成为制订规划纲要的参考。规划纲要的制订,反映出教育决策民主化正阔步向前。

  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面临着许多复杂而棘手的问题,有些问题是多年来困扰教育发展的“老大难”,有些问题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教育规划纲要将指导未来12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拿出切实措施,或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命之重大,任务之艰苦,可见一斑。从年初到年末,教育规划纲要的制订已近一年。人们在翘首期盼……

  (袁新文)

  国庆献礼片

  主旋律成为“潜力股”

  10月1日晚天安门广场的群众联欢晚会,焰火和群众联欢是全世界都最为关注的部分。焰火创意和使用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而群众联欢部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