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脏话,是拿起塞林格的理…
塞林格:不属于这个世界…
塞林格的天堂没有悬崖
塞林格:对沉默过于深情
塞林格夫人披露丈夫半个…
塞林格:我写作只是为了…
“麦田守望者”塞林格去…
塞林格还有压箱底手稿?…
评论:塞林格后 谁为我…
成长的烦恼与人生的抉择…
最新热门    
 
塞林格曾为“纽约客” 远离人群维护“生活权利”

时间:2010-2-5 13:38:56  来源:文汇报

  他的作品依然在世界上被广泛阅读并产生反响,但是好久已没有他本人的消息。最近一个消息传来,竟是他的死讯。他已将近40年未发表过新作品,但这并不等于人们已经忘了他。从他上世纪成名后的50年代开始选择在美国东北部的新罕布什尔州考尼什镇山区隐居以来,任何关于他的一点点小消息都会以极快的速度传播,这正说明了人们仍是多么关注他,主要原因,便是他创作出了独一无二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曾为“纽约客”

  塞林格的全名为杰罗姆·戴维·塞林格,后来在发表作品时,他采用了J.D.塞林格的署名。1919年1月1日,他出生于纽约曼哈顿的一个犹太家庭。学业上,塞林格的表现一直不甚出色,他在纽约的学校成绩不佳,几乎可以说被勒令退学,他父亲为他联系了一间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准军事学校。中学毕业后,塞林格在纽约大学读了一年就退学,接着去欧洲学习从事家族生意,即从欧洲进口奶酪和肉类。这一趟的结果只是让他认识到自己无法继承父业。1939年秋,他又进入没多少名气的厄西那斯学院学习,但只待了9周就毅然退学。接下来他接受的教育,便是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小说创作课上听过一位小说家惠特·伯耐特讲授写作技巧,后者也成了他写作上的领路人。其实从上中学时起,塞林格便对写作情有独钟,据同学的回忆,他曾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写作,精神可见一斑。此时的选读写作课更是确定了他未来的道路。1940年,他在伯耐特主编的《短篇小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年轻人》,大大燃起了他的写作热情。

  美国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塞林格报名参军,后来作为一名反情报人员赴欧洲参战,直到1945年11月才退伍,之后又为美国国防部做了半年的文职工作。这段期间,他在不少著名文学杂志上都发表过短篇小说,如《科里亚氏》、《哈泼氏》等,开始小有名气。1946年是他的突破之年,这一年,他首次在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刊物《纽约客》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冲出曼哈顿的轻度反叛》,其中首次出现了后来《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考非尔德。后来凭短篇佳作《香蕉鱼的绝佳日子》,《纽约客》跟他签订了“第一拒稿权”合同,即杂志每年给塞林格一定数量的定金,要求他的作品要先拿给这家杂志先行选择,选中发表后的稿酬更高,塞林格因此成为被人艳羡的“《纽约客》作家”。后来他更是只向这家杂志投稿,如被拒稿,干脆不再往别的地方投。这里所付的优厚稿酬也让他不用找其他谋生门路,惟以写作为业。在《纽约客》上,他总共发表了14篇作品。

  一举成名天下知

  塞林格的名字总是与《麦田里的守望者》联系在一起,的确,这本出版于1950年7月16日的小说成了真正的当代经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极大影响,至今各语种文本的销量已经超过6000万册。在这本薄薄的小说里,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主人公霍尔顿从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很难说这本书完全是本自传体小说,但其中表达的情绪则肯定也属于塞林格这个愤世嫉俗者。愤怒与焦虑正是此书的两大主题,它揭示了“代沟”的存在,高扬个性自由的旗帜。霍尔顿对成年人主宰的世界的反叛,更能让处于此年龄段的青少年产生深深的共鸣,简而言之,这就是“他们的书”,所以受欢迎再正常不过。另外,它也不是一本“只破不立”的书,写作时,30岁的塞林格加入了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霍尔顿的老师之口,他引用了一位心理学家的名言:“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原则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原则谦恭地活下去。”这不应被简单斥之为“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信条”(施咸荣先生语),而说明塞林格认识到愤怒与发泄并非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这一点,就会理解为什么在美国有许多地方小图书馆“禁”这本书的同时,许多大中学校仍把它列入必读书单,说明大家对它的价值心中有数,即在渲泄情绪的同时,它也有相当大的建设性作用。

  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是当代最佳“成长小说”(或曰“青春小说”),往前数,认为它和马克·吐温的名著《哈克贝里·芬》不无相似之处。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一类小说的创作。我们也看到,许多以青少年成长为题材的小说经常被人拿来与《麦田里的守望者》相比较,但迄今无一能将之超越。

  不消说,这本书在中国也有无数知音,有人曾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正式出版评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令人难忘的阅读事件之一,这也说明书中展现的即将踏入成年的一代代人所感受到的愤怒与焦虑心情具有普遍性,并非独一个国家、一种社会为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