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科幻》问题需要想象力…
比利时作家荣获2010年瑞…
中国翻译文学:从经世致…
日本中国文学专家批中译…
曼亚洲文学奖一度失踪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教…
文学界政协委员关注社会…
湖南作家力挺二月河 吁…
韩寒作品申报鲁迅文学奖…
应该设立中国特色的诺贝…
最新热门    
 
报告文学死了吗?专家:创作很努力 问题非常突出

时间:2010-3-25 12:57:10  来源:人民日报
的作为。

  值得关注的问题还在于,报告文学创作的规律是有其分明的个性要求的,例如作家的创作自由,必要的采访条件和费用保证,劳动付出和收益的平衡失调,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等等。这些都在从不同的方面限制和影响着报告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但是,正如前所述,报告文学是当今这个纷纭的时代里最有条件和力量能动地参与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的文学。报告文学创作虽然现实低迷,但其发展的潜力和前景令人期待!

  文学评论家胡平认为作为一种文体,报告文学——

  拓展生存空间源自艺术把握

  说报告文学死了,有点吓人。一个文学品种,活着不容易,死了就容易吗?只要它有生存的理由。

  几大文学门类中,报告文学属于很容易遭人非议的一类,没有人说小说死了,甚至没什么人说诗歌死了,但有人说报告文学死了。

  报告文学有不少好作品,言说者视而不见,是因为它们被委屈地淹没在烂作品的海洋中。更委屈的是好的诗歌,它们还不能像有些报告文学那样改编为电视剧和专题片。

  报告文学和春晚有相似之处,一旦以歌舞升平为一统标准,离我们提倡的三贴近就远了。歌舞对于晚会还有它的理由,因为可以欢乐,可以娱乐至死;对于报告文学就差得多,因为文学总要有点思想。

  报告文学面临一种生机也是死机,就是部分社会对它的需求。文体上,它适宜展现地区或行业若干年间取得的辉煌业绩,这就给报告文学带来时代的机遇。这是好事,并由此已经接续产生过若干重要作品。但危险在于这种对业绩的表彰如果占去创作的比例太显著,就会影响人们对报告文学的整体观感。应该看到,这类作品可不是没有读者没有意义,它们的主要读者是特定群体,即本地区本行业的人们,这类作品会让他们感动振奋,不过这些作品的影响力难以扩展到大众社会。

  报告文学同样面临写什么的问题。表扬稿不是不可以写,吕雷、赵洪的报告文学《国运——南方记事》就是表扬在广东改革开放进程中建立卓越功绩的若干先驱人物,他们的事迹不写怎么会有那么多读者了解?作者是尽量实事求是地写,写出了先驱人物经历的重重矛盾,写出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事业的思索。在表扬抗灾斗争英雄事迹的作品中,何建明《生命第一》、李鸣生《震中在人心》何以能获得较大影响?光从书题上,也可以看出作家对处理的题材有较深入的认识。

  所以,表扬要看怎么表扬,有表扬就要有批判,有作者的独立思考。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此,矛盾的客观世界本来如此。纯粹的表扬稿从来不是文学作品,甚至从来没有产生过想象中的宣传效果。可惜,有那么一批从无主见也无才情的作者,以占据重大题材为最终目的,靠重大题材的声名掩盖自己的无趣,在一个接一个地毁灭着重大题材。当然,也威胁着报告文学自身的声名。

  报告文学作家也应该是思想家,相比小说家还更容易思想一些。我欣赏钱钢《唐山大地震》、王宏甲《中国新教育风暴》、陈启文《南方冰雪报告》、王树增《解放战争》、张胜友《珠江——东方的觉醒》、杨黎光《中山路》等作品。这些作品没有一件是投机风格的作者愿意涉足或能够涉猎的,要搜集多少东西不说,需要在脑海里布下一个如何庞大的思想阵营,运用多少理念和智慧,就令人望而生畏。作者并不能随心所欲,但尽了力,人们记住了他们陈述的事实,接受了他们的观点。那些观点影响过我们,就够了。仅重复现成观念的作品是不能影响我们的。

  报告文学还有一种死法死在艺术上。谈艺术也许大了,干脆简单点,可以死在语言上。

  让人想不通的是,现在大量文本使用的是新华体,就是说,和早间新闻使用的语言差不多。不要说形象和色彩,连个形容词和活跃的动词都罕见,使你看不出文学和报告的区别。这表明作者不是文学家,或者在肆意轻慢和糊弄这种文体。报告文学的艺术问题并不是一个比起小说散文诗歌就简单许多的问题,内里还是有很多讲究。譬如,我欣赏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作者发现了独特的题材,为收购旧年间巴金与一位无名女作者的七封通信费尽周折,获得之后,反复研究、琢磨,精心结构,把一件从未为世人所知的琐事写得风生水起、波澜起伏,耐人寻味,语言上也色彩缤纷,就堪称是从写什么到怎样写都很典范的作品。

  报告文学死了不少,如天遇大旱,枯黄了一片。但是,也很有些作品长得茁壮,碧绿而富于勃勃生机,那可能就是具有更开阔的生存环境的纪实文学。

  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认为一名以现实为观照对象的作家——

  记录时代首先要关注时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