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美术界追忆漫画大师华君…
中国漫画界领军人物走了…
蔡武:传统文化是城市发…
张颐武:80后90后是“尿…
如何解读热词时代?张颐…
张颐武:“赵本山与教授…
张颐武:书院不能替代公…
张颐武:郭敬明是商品消…
蔡武:文化软实力“西强…
张颐武吁为精神付费 让…
最新热门    
 
张颐武:“小书”里的“大格局”

时间:2010-6-19 11:13:56  来源:学习时报

  重庆出版社的《读点经典》丛书以小册子的方式,将经典浓缩为便于我们直接阅读和感受的小书,通过这样的小书让我们能够进入浩瀚的人类文化经典的世界,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价值和意义已经彰显出来。

  经典如何在当下急剧变化的日常生活中起作用,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今天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化剧烈的时代,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经典对于我们精神的滋养和对于提高我们的境界和修养的重要作用。经典是在漫长的历史中所积淀的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人类的不同文化所创造的共同瑰宝。它一是经过了时间的磨洗而益发显示出恒久价值的那些真正精品,是通过了时间这块伟大的试金石的检验而存留下来的不朽文化遗产;二是跨越了空间和文化的差异而成为人类的共同价值和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是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最好展现。经典一方面给我们诸多人生的启悟,让我们获得应对复杂人生的方法的同时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通过它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具体的待人接物的方法;另一方面则给我们诸多美的享受,让我们品味人生的丰富和多样,感受生命本身具有的感性魅力。经典一面启悟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看世界;另一面则让我们有更好的趣味和品味,让我们的人生有更丰富和更有趣的体验。经典在让我们升华的同时也让我们丰富。

  但在当下,我们可以发现人们面对经典时的困扰:一方面是人们随着中国高速的经济成长和物质生活的丰裕,确实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扁平化和过度的物质化所带来的精神方面的困扰和焦虑,人们感到自己的精神需要更多的经典的滋养和更多的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感悟,对于经典的阅读有需要和渴望,期望经典能够给予自己充实而丰满的人生体验;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网络文化和电子媒体的丰富正使我们经历着巨大的信息爆炸,我们会发现自己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难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八卦、奇闻和各种千奇百怪的趣事所形成的“零散化”和“碎片化”的信息的接受,使得我们难以持续地关注经典的传承。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在各种各样的丰富而诱人的文化潮流和时尚之中,被一种“流”状的文化片段所吸引,难以持续地关注和宁静地体验经典之美之纯。这种反差就出现在我们对于经典的渴望和我们无法持续地关切经典之间。漂浮在人生表面的五颜六色的文化的“万花筒”常常会让经典难以在我们面前呈现。我们常常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后就难以在生活中接触和品味经典,难以有机会感受经典的魅力。当下人生的忙碌和凌乱也让我们找不到机会从经典中体验和感受更多的东西。我们往往容易随波逐流,被潮流和时尚所裹挟而失掉了判断能力。可以说,我们接触经典的可能在今天并不少,但我们真正接触经典的机会并不多。而缺少真正的经典阅读会使我们的人生“空心化”。让我们在物质和欲望中失掉人生的主心骨,失掉对于事物基本的判断力和基本价值的持守。今天的人们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重庆出版社的这套《读点经典》丛书正是面对当下经典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极有价值的回应。它是将经典活化的最为直接的努力。它虽然是“小书”却有“大格局”,虽然篇幅不大,却不是文化快餐。它的特点一是将经典通过不大的篇幅,每月1册的连续性的出版策略,让我们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阅读,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够抽出一点点时间来直接接触经典;二是通过精心的编排和注释让经典得以真正容易让当代人所接受和理解。无论是格言、警句、对联还是散文、诗词、随笔,都能够切实地介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让我们容易进入经典的世界。它不是让经典仅仅是高头讲章,鸿篇巨制,显得高不可攀,而是让经典变得生动活泼,具体可感,十分切合实际。经典通过这样的路径被活化了。这里的经典概念也不仅仅是我们常常容易局限在其中的“国学”而已,而是中西古今一切值得读,有意思,能传承的文化经典都汇聚在一本小书之中,让当下的人们能够鼎尝一脔,体会人类文化创造的精华,在片段的阅读中,感受中西古今文化的高境界和大格局。每天只要用20分钟精读几页,经过一段时间,我们自己就会和过去大有不同。这些经过考验的名篇名句和基本的知识会让我们向上提升,让我们体验生命的丰富和宽广。让我们不会仅仅沉浸在眼皮底下的那一点小事中,而是有更丰富和完整的人生。

  作者:张颐武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