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蒋子龙们的黄金时代过去…
若泽·萨拉马戈的政治人…
陈村:文学生态在恶化,…
盛大文学成立专家评审团…
王德威:中国当代文学无…
试论太宰治文学前期到中…
专家评《闪着泪光的事业…
奢侈品披上文学的外衣 …
世界法语区文学家对话杭…
王纯菲:文学写作不可过…
最新热门    
 
当下文学“式微”不是回归常态吗?

时间:2010-7-3 10:52:51  来源:人民日报

  处于一个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为何不断出现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一轮对当代文学的质疑和否定,其立论者大多是将自己的判断建立在一种“比较主义”的逻辑基础之上的。比较的结果是,当代文学既没有李白、杜甫、曹雪芹,也没有鲁迅、老舍、巴金、沈从文,更没有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于是得出结论:当代文学一片凋零,毫无建树。

  文学价值的判断当然可以通过横向的或纵向的比较来得出,但是,把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甚至古典文学、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我觉得还是需要持审慎的态度。因为在此过程中极易生成一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的比较。

  这种不平等或者不匹配首先在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文学,文学创作只掌握在极少数精英阶层的手中。但是今天文学创作在更多的人手中成为可能。门槛的降低和“准入”机制的取消带来的结果,必然是良莠并存、鱼目混珠。在这种情况下对它们进行笼统的比较,显然没有任何意义。同时,我们今天接触到的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已经经过了“历史化”和“经典化”处理,过滤掉平庸之作,同时对保留下来的作品进行不断阐释,提升、放大它的经典品质,远非历史的原貌。而当代文学由于时间切近,显然没有经过或正在这一过程之中。贸然比较,无异于将一块久经打磨、雕琢的美玉与一块刚刚采来的粗矿进行比较,其结果自不待言。

  与西方文学的比较同样存在这种危险。我们视域内的西方文学,到底指涉的是哪一部分西方文学?古典的,现代的,抑或当代的?美国的,法国的,抑或英国的?仅就美国当代文学而言,是辛格、赛林格代表的文学,还是谢尔顿、格瑞辛姆代表的文学?抑或是我们根本闻所未闻的作家代表的文学?如果不加细化区分,这种比较同样是一种不平等或不匹配的比较。

  对当代文学本身而言,我们的“在场者”身份恰恰对我们认识时代的文学构成了某种遮蔽。事实证明,经典往往是时代淘洗的“历史效果”,对当下文学进行整体评价的无力感其实反映了“在场者”“身在此山中”的认识困境。

  当代文学不断遭遇非议,还与当下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有人习惯于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和读者的数量来判断它的兴衰,慨叹今天的文学“边缘化”了。这其中当然也存在着一个潜在的比较对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的文学。诚然,我们的文学一度确实万众瞩目、无限荣光。但那种荣耀更多的是被文学之外的其他因素赋予的,也是以牺牲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代价获取的。当下文学的“式微”、“边缘化”、“没落”不正是文学回归常态的表现与必然结果吗?

  上世纪90年代之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就宏观角度而言还是相对统一的。但是今天,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多样化作用于文学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对文学的评判标准多样化了。秉持的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彼此龃龉。比如针对新兴的网络文学,有人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痛斥网络文学根本不是文学,“网络让文学变了味”,而另外一些人则站在大众主义的立场,声言“一切终将成为网络文学”。一个标准多元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争议不断的时代。这种争议往往又很容易升级为相互指责、彼此非议。当然,包括网络、影视在内的新兴媒介的迅速普及也在客观上分散了文学的“市场份额”。就阅读层面本身而言,在取向上也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功利性阅读”取向愈加鲜明,面向精神维度的文学自然难成宠儿。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当我们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对当代文学进行盘点的时候,我们先在地认为当代文学理所当然应该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遗憾的是,当代文学的现状似乎并没有满足我们这种“伟大”的预期。当这种预期和希望落空的时候,爱变成了恨,不满和责难随之而来。

  不管什么时代,大多数作品可能都是一般的,奢望所有的作品都成为“经典”,所有的作家都成为“大师”是根本不现实的。我们可以善意地指出当代文学的病象,使它更加健康地成长,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和痛斥,这样只能于事无补——何况真实的情况可能并不像有些人描述得那样一团糟糕。

  杨利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