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老子思想不当饭吃当凉茶…
上博藏竹书《从政》篇“…
子思从学考释
郭店简《缁衣》与《礼记…
《中庸》·《子思》·《…
1990年代以来关于建国初…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
从明初的《孟子节文》看…
最新热门    
 
子思《缁衣》、《表记》、《坊记》思想试探

时间:2009-8-8 16:57:21  来源:不详
太岁,……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戒矣哉。’”周公“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与儒家的道德标准完全一致,说孔子有这样的言论并非没有可能,而荀子则通过分析周公代成王摄政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荀子的结论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他不停留于“子曰”的外在形式,而是将“子曰”的内容放置于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来进行解释、判断、分析,荀子的这种“释古”较之于那些非“信”即“疑”的简单做法显然更为合理,也更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所以对于典籍以及出土文献中的“子曰”,与其急于将其归于孔子,以放大孔子的思想,塑造新的孔子形象,不如通过“释”——具体的解释、分析,以区分众多“子曰”的真正归属,并在“子曰”的形式下探求儒学思想的发展演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①] 邢文:《楚简〈缁衣〉与先秦礼学——孔子礼学的再考察》,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下册第1784页;又见《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②] 孙希旦:《礼记集解》下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97页。
[③] 胡玉缙:《辑子思子佚文考证》,《许庼学林》卷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4页。
[④]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十三(1924)年版,第101页。
[⑤] 参见拙文:《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台大历史学报》第25期,2000年。
[⑥] 原文为“虽非正其辞”,据文意改。
[⑦] 参见王葆玹:《晚出的“子曰”及其与孔氏家学的关系》,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论文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下册第1820页。
[⑧] 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54~361页。
[⑨] 笔者曾指出,早期儒学包括六艺之学(早期经学)和社会人生之学(子学)两个层面,《论语》所记主要是孔子社会人生之学(子学)的内容,而主要不是其关于六艺的言论。参见拙文:《早期儒学的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光明日报》2004年8月5日。
[⑩] 笔者曾指出,汉代确实有《论语》类文献,这就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录的《论语》类文献,包括《论语》、《孔子家语》、《孔子三朝》、《孔子徒人图法》以及各种解释《论语》的《说》和石渠《奏议》等。
[⑪] 如,“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阳货》)与“勇而无礼则乱”(《泰伯》);“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子路》)与“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宪问》)。以上两段文字中,“义”和“礼”实际可以互换,二者含义基本相同。
[⑫] 陈大齐:《孔子学说中的义》,载氏著《孔子学说论集》,台湾正中书局1979年版。
[⑬] 这样的规定在先秦典籍中常见,如,“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尽心上》)“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荀子·大略》)
[⑭] 余敦康:《夏商周三代宗教——中国哲学思想发生的源头》,《中国哲学》第24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⑮] 参见拙文:《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与年代》,《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4辑,2004年。
[⑯] 清钱大昕说:“《坊记》一篇引《春秋》者三、引《论语》者一。《春秋》孔子所作,不应孔子自引,而《论语》乃孔子没后,诸弟子所记录,更非孔子所及见,然则篇中云‘子言之’、‘子曰’者,即子思子之言,未必皆仲尼之言也。”(《潜研堂文集(卷十七)•论子思子》)
[⑰] 冯友兰:《冯序》,《古史辨》第六册,开明书店,1938年9月;《中国近年研究史学之新趋势》,《世界日报》1935年5月14日。
[⑱] 廖名春:《试论冯友兰的“释古”》,《原道》第6辑,2000年;又载廖名春著《中国学术史新证》,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⑲] 郭沂:《从“疑古”走向“正古”》,《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全文又见《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⑳]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中国文化》第7辑,1993年;又载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谈“信古、疑古和释古”》,《原道》第1辑,1994年;又载李学勤著《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廖、郭两文均忽略了唯物史观这一点,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将史学理解为狭义的史料学。
[21] 参见拙文:《“仁”与“孝”——思孟学派的一个诠释向度》,《儒林》第1辑,2005年。
[22] 参见拙文:《战国时期的禅让思潮与“大同”、“小康”说——兼论〈礼运〉的作者和年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