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武汉最大规模楚墓开棺 …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陣…
《上博(四)·曹沫之陳…
《上博(四)·曹沫之陳…
楚简《周易》初读记
上博四《采風曲目》零拾
上博三《彭祖》篇的性质…
上博竹简(三)注释补正
上博易文字考释述要
最新热门    
 
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

时间:2009-8-8 16:58:25  来源:不详
在古人看來,“瘖龐、跛眇、尫蹇、侏儒、折知”的出現,是亂世之徵兆,因此,《詩》之“有瞽”,《韓詩外傳》以爲是“紂之餘民”。古代往往桀、紂並稱,將他們視爲亂政之君的代表。這則材料,也間接說明《容成氏》簡37所言“喑、聾、跛、□、癭、□、僂始起”之事,大概與桀之亂政有關。

    按:《容成氏》所記載湯伐桀事,目前有李零和陳劍兩種綴連方案。筆者以爲,簡36、簡37的性質確定之後,可將有關內容重新綴連爲:簡35A—簡36—簡37—簡38—簡39—簡40—簡41—簡42。參諸《容成氏》後半部分述紂之虐政及商周關係部分,我們認爲,這樣的綴連還是比較妥當的。

(六)桀伐岷山、作桐宮

《容成氏》簡38:“[桀]不量其力之不足,起師以伐岷山氏,取其兩女琰、琬,□北去其邦,□爲桐宮,築爲璿室,飾爲瑤台,立爲玉門。其驕38泰如是狀。”

“岷山氏”二女事,《太平禦覽》卷一三五“皇親部”引《竹書紀年》作:“後桀伐岷山,岷山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史記·司馬相如傳》郭璞《集解》略同。“岷山”,《太平禦覽》卷三八一“人事部”引《紀年》作“懡山”,《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引作“山民”,《韓非子·難四》有“是以桀索琒山之女,……而天下離”之說,“琒山”即“岷山”。《楚辭·天問》:“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岷”、“蒙”又一聲之轉。諸書所記,皆當以《紀年》爲其注腳。

桀作桐宮、璿室、瑤台、玉門事。《文選·東京賦》注引《汲塚古文》曰:“夏桀作傾宮、瑤台,殫百姓之財。”《文選·七命》注引《汲塚古文》曰:“桀作傾宮,飾瑤台。”《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引《紀年》作:“桀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路史·發揮》卷六引《汲塚古文冊書》作:“桀飾傾宮,起瑤台,作瓊室,立玉門。”《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棄德行,爲璿室、玉門。”

(七)湯伐桀

《容成氏》簡39、簡40、簡41三簡綴連,記載湯伐桀的具體經過:“湯聞之,於是乎慎戒徵賢,德惠而不 三十仁而能之。如是而不可,然後從而攻之,陞自戎遂,入自北39門,立於中□。桀乃逃之鬲山氏,湯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門。桀乃逃之南巢氏,湯又從而攻之40,遂逃去,之蒼梧之野。湯於是乎徵九州之師,以 四海之內,於是乎天下之兵大起,於是乎亡宗戮族殘群焉服。41

湯伐桀之過程,傳世文獻亦有記載。但諸家所說,各有所差異:

《書序》:“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作《湯誓》。”

《史記·殷本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嵕,俘厥寶玉……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史記·夏本紀》:“湯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

《太平禦覽》卷八二“皇王部”引《竹書紀年》曰:“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

《呂氏春秋·仲秋紀·簡選》:“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士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呂氏春秋·仲秋紀·論威》:“此夏桀之所以死于南巢也。”

《淮南子·修務訓》:“(湯)乃整兵鳴條,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

《淮南子·主術訓》:“湯革車三百,困之鳴條,擒之焦門。”

《容成氏》所載湯伐桀過程,先後涉及“戎遂”——“鬲山氏”——“鳴條之遂”——“南巢氏”——“蒼梧之野”等地,其中有與傳世文獻合者,也有傳世文獻所無者:

“戎遂”。 許全勝先生以爲,即《書序》之“陑遂”[5]。另外,《呂氏春秋·簡選》所言之“郕”地,字形與“戎”、“陑”相近,也許本爲一地。《殷本紀》之“有娀之虛”,亦可能與“戎遂”有關。

“鬲山氏”。《荀子·解敝》:“桀死於亭山。”《山海經·大荒西經》:“成湯伐夏桀于章山,克之。”“亭山”、“章山”皆是“鬲山”之形訛[6]。“鬲山”,李零認爲又可作“歷山”。《淮南子·修務訓》“放之歷山。”是簡文“桀逃之鬲山氏”,當與以上諸文獻所載有關,但簡文“鬲山氏”,是桀一逃之地,則與以上諸說不同。

“鳴條之遂”。《書序》作“鳴條之野”,《史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皆作“鳴條”。《書序》以之爲湯、桀再戰之地,《淮南子》以之爲首戰之地,《史記》爲桀一逃之地,而簡文以爲是夏桀再逃之地。

“南巢氏”。簡文以爲桀三逃之地,《竹書紀年》有“桀逃南巢氏”之說,與簡文略同。而《淮南子·修務訓》“困夏南巢,譙以其過,放之歷山”,則與簡文稍異。

“蒼梧之野”,簡文以爲是桀的最後逃亡之地。但傳世文獻中多以此地爲帝舜所葬。《禮記·檀弓下》云:“舜葬於蒼梧之野。”《史記·五帝本紀》:“(舜)崩於蒼梧之野。”《山海經·海內南經》:“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但《孟子·離婁下》云:“舜生於諸馮,遣于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知戰國時另有“舜卒鳴條”之說流行,簡文“桀”與“蒼梧之野”關聯,或是因“舜卒鳴條”與“舜卒蒼梧之野”說而産生。

      另外,《逸周書·殷祝解》有湯放桀於“中野”,桀奔“不齊”、“魯”、“南巢”之說,與上述諸說不同,當別有其資料來源,此處暫不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