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易经》与《周易》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
楚简《周易》初读记
上博簡《仲弓》「害近 …
上博竹書《周易》的兩個…
楚簡《恆先》“詳宜利巧…
楚简《周易》“不家而食…
竹书《周易》考释三则
上博藏楚竹书《周易》中…
最新热门    
 
楚簡《周易》校釋記(二)

时间:2009-8-8 16:58:34  来源:不详
楚簡初六爻辭釋文:“㪫𠄨,貞,凶,亡 𥝤。”濮茅左考釋:“㪫”,同“叡”,《說文·𣦻部》:“叡,深明也,从𣦻、从谷省。睿,古文叡。”與“浚”通,鄭本作“濬”。“㪫𠄨”,亦讀如“浚恆”,求恆之深。[50]

案:“㪫”,王弼本及《小象傳》引作“浚”,鄭本作“濬”,帛書《易經》和帛書《繆和》篇引作“夐”。

 “㪫”,从睿,从攴,當為“睿”的後起孳生字,與“叡”同。《說文·𣦻部》“睿”有“深明”和“通”訓。字亦作“䜭”。《說文·谷部》:“䜭,深通原川也……濬,古文䜭。”因為是疏通河道、溝渠,使之加深,所以又从“水”,作 “濬”。《正字通·水部》:“濬,通作浚。”“濬”和“浚”都是同源字,都有疏通、深遠之義。

而“恆”義為固。“㪫𠄨”,即“濬恆”,也就是疏通恆,使恆固鬆動而發生改變。引申之,就是離恆固越来越遠。“浚恆”同。

帛書《易經》作“夐恆”[51]。《廣雅·釋詁一》:“夐,遠也。”王念孫疏證:“夐之言迥也。”[52]《詩·邶風·擊鼓》:“于嗟洵兮。”《經典釋文》:“洵,遠也。韓詩作夐。夐,亦遠也。”[53]所谓“夐恆”,也就是遠恆。其意與“濬恆”、“浚恆”同。而且,在帛書易傳裡,“叡”也常寫作“夐”。如今本《繫辭傳》的“古之聰明叡知,神武而不殺者夫”之“叡”,帛書《繫辭》就作“夐”。 [54]帛書易傳《繆和》篇有“聰明夐知守以愚”、“聖君之道尊嚴夐知而弗以驕人”說。[55]“聰明夐知”即“聰明睿智”,“尊嚴夐知”即“尊嚴睿智”。所以,“夐恆”就是“㪫𠄨”,“㪫𠄨”就是遠恆。應該是可信的。

帛書易傳《繆和》篇說:“恆之初六曰:‘夐恆,貞,凶,[无攸利。’子]曰:夐,治□□□□□□□□□□‘[夐恆]’,國人之所非也,凶必產。[故曰‘夐恆,貞,凶,无攸]利。’”[56]察其語意,是說“夐恆”,就會被“國人之所非”,因而會產生兇險。“恆”為美德,是不會被“國人之所非”的。能被“國人之所非”的,一定是非“恆”,是對“恆”德的否定。因此,將“叡恆”或“夐恆”,理解成改變恆德或遠離恆德,與帛書易傳《繆和》篇的解釋是一致的。

《小象傳》曰:“‘浚恒’之凶,始求深也。”从虞翻、王弼到侯果、孔颖達,都只知道《小象傳》是訓“浚”為“深”,[57]不知此“深”乃“遠”也。《玉篇·水部》:“深,遠也。”《禮記·禮運》“深而通”,即“遠而通”。《繫辭傳》:“探賾索隱,鉤深致遠。”“深”、“遠”並稱,當可互訓。《小象傳》是說:“浚恒”的兇險,在一開始就尋求遠離恆德。而不是說,一開始就“求深窮底”[58]。

因此,初六爻辭當作:“睿恆,貞,凶,无攸利”,是說遠離恆德,堅持不改,就會有兇險,也不會有利益。

 

楚簡上六爻辭釋文作:“㪫𠄨,貞,凶。”濮茅左考釋:一意追求,適得其反,而有害。[59]

案:“㪫”,王弼本及《小象傳》引作“振”,張本、虞翻本、李鼎祚《集解》本皆作“震”,帛書《易經》本作“夐”。《廣雅·釋詁一》:“振,動也。”《爾雅·釋詁》“震,動也。”可見“振”或“震”都有動搖義。所谓“振恆”或“震恆”,都是使恆固動搖。楚簡作“㪫𠄨”,帛書《易經》作“夐恆”,是說使恆固疏通、鬆動。意思非常接近。

上六爻辭與初六爻辞楚簡本都作“㪫𠄨,貞,凶”,帛書本都作“夐恆,凶”;而王弼本一作“振恆,凶”,一作“浚恒,貞,凶”,意思相同卻用詞有別。比較起來,楚簡本都作“㪫𠄨”,帛書本都作“夐恆”是不妥當的。因為上六與初六畢竟爻位不同。王弼本上六爻辭作“振恆”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振”應該是本字,而“㪫”、“夐”是通假。楚簡本又較帛書本和王弼本多出“貞”字。从上六與初六爻位不同,爻辭也應該有别的原則出發,可以認定帛書本和王弼本無“貞”字是正確的,楚簡本的“貞”字當為衍文。

所以上六爻辭當依王弼本作:“振恒,凶。”是說動搖恆固,有凶險。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59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2]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35頁,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3]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60頁。

[4]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35頁。

[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61頁。

[6] 荊門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82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7]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297頁,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8] 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20頁。

[9]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25頁,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10] 中國文物研究所古文獻研究室、安徽省阜陽市博物館:《阜陽漢簡〈周易〉釋文》,《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37頁。

[11]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35頁。

[1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64、165頁。

[13]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35頁。

[14] 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18輯,108頁,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

[15]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65頁。

[16]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65頁。

[17] 陸德明:《周易音義》,《經典釋文》卷第二,2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8] 孔穎達:《禮記正義》卷五十一,《十三經注疏》,1621頁。

[19]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三,《十三經注疏》,39、40頁。

[20] 陸德明:《周易音義》,《經典釋文》卷第二,23頁。

[21]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文公易說》卷四。《周易本義》說同。

[22]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童溪易傳》卷十二。

[23] 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黃氏日抄》卷六。

[24]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248頁,濟南,齊魯書社,1979年。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215頁)說解同。

[25]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集注》卷六。

[26]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古周易訂詁》卷三。

[27] 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周易舉正》卷上。

[28] 廖名春:《馬王堆帛書周易經傳釋文》,楊世文等編:《易學集成》第三卷,3056頁,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

[29] 廖名春:《帛書〈衷〉校釋(二)》,《國際易學研究》第七輯,276~277頁,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30]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248頁。

[3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16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