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浅谈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
浅谈现实主义诗人阎尔梅…
浅谈杜甫“诗史”
浅谈《黄英》人物的心理…
浅谈《诗经》研究的传统…
浅谈赵翼的文学发展观
浅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左传》释梦的心理…
浅谈中国术语学的理论建…
浅谈漆画艺术的前景—突…
最新热门    
 
浅谈吴梅村的生命观及诗歌生命主题

时间:2010-7-10 11:12:57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生命观 生命意识 诗史
  论文摘要:性格懦弱的吴梅村,在明清易鼎之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仕清,这是由其珍视生命的生命观所决定的。此后这一抉择便带给他无尽的痛苦,敌在其后半生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用全部生命力量来忏悔的信息,由此,可以清晰地感知吴梅村其人的生命历程。

    生命观就是人们对于死生的观念.每一个生命来到尘世之后都会在不同时期遇到生或死的间题。只不过在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它萦回的时间就会长一些,而在麻木平和的头脑里这样的思维可能就只是一个念头,倏然消失的那种。实际上,“死亡并非在死亡的时刻才限定,才塑造我们的生命,它本身就是我们的生命对所有内容进行润色加工的形式因素:死亡给生命整体带来的局限性,首先影响着生命的每一个内容和瞬间”。离乱时代的人们对此当有更深的感受。生活在朝不保夕的时世中的人们,死亡来临的胁迫是时时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剑”,渺小的大千世界中的生命个体根本不能根据自己生命的意愿去决定生死,他们只是知道生有生的代价,死有死的解脱。当这种生存的愿望,发生在不同的社会人的身上时,就往往与他自身或他的时代赋予他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境界相联系,并由此衍生出生或死的宏大与渺小之争,进而影响到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的意义及消解方式。
    吴梅村是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动荡岁月里的人。如果他只是凡夫俗子,生命可能会如蛾蚁般的逝去,不留下一点痕迹,也可能会在新朝依旧蓬勃地鲜活着,过着庸常的日子。然而,吴梅村曾“南宫首策,莲烛赐婚,不十年累迁至宫詹学士,负海内重名久矣”。(《蕉轩随录》)因此,他对生死的抉择必然会引来世人的关注。
    在吴梅村的一生里,他曾经两次经历了死生的抉择。甲申国变,崇祯帝朱由检自溢于煤山。托故里居的梅村,“闻信,号痛欲自绕,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日:‘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闺同年,梅村与友人王翰相约人山,王翰“已悟道,受法于云门具和尚”,而他自己“牵率不果”。(《赠愿云师》)国变之际,以壮烈方式作个先朝的忠臣义士,或者削发为僧,活着“殉节”,是那一特定时期很多士人的生命抉择,也是吴梅村的真实想法。虽然他最终未能舍生取义、壮烈殉节,但传统的儒家忠节观念和夷夏之防的思想,让他以退守田园、奉亲守节做遗民来维护“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儒家伦理道德生命观.做遗民既可以坚守政治气节、保全节操,也能换得生命形式的存在,在当时让吴梅村获得了心灵与人格的自安。归隐与出仕是中国精神中价值抉择的恒久主题.顺治十年由大学士陈名夏、陈之遴等相继策动,经江南总督马国柱力荐,清廷诏下敦促吴梅村出仕。此前在顺治九年,梅村友人,曾为“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闻清廷有意征召梅村时曾致书提出“三不可出”、“两不必出”的理由劝阻,明确指出:“学士之出处将自此分,天下后世之观望学士者亦自此分矣。”(《壮悔堂文集·与吴俊公书》)梅村是明朝大臣,复社盟主,负清流之望,又受过明思宗的殊遇,他有忠于明朝,忠于亡明先帝的封建臣节的责任,而况清朝是以异族统治,民族大义之责更不容小视。如一出仕即失去气节,不仅愧对当世,也愧对历史。吴梅村深知此点,所以他复书侯方域,慷慨自誓,“陈己之志誓死不出”。但清廷对梅村这位江南遗民的精神领袖是志在必得的,“通迫万状,老亲惧祸,流泪催装。”(《与子憬疏》)人伦亲情素为厚重的吴梅村由于性格濡弱、顾惜生命,当此之时他终于屈服了。而屈服出仕就意味着明亡之后的隐居对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