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历史教案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政治文化视野中的农…
试析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与…
试析中国乡村组织方式等…
试析中国公民文化发展现…
试析政治共识:中国公民…
试析西方“公民文化”之…
试析现代广告传播流程及…
试析文化冲突与包容—电…
试析大众文化传播视野下…
试析跨文化传播的文化逻…
最新热门    
 
试析意境的本质与民族性

时间:2011-01-10 13:05:14  来源:不详
论文关键词:意境 民族性 情景论 韵味
  论文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最重要,也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范崎,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意境的产生与发展都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该文从理论到实践总结了意境的发展史、分析了意境的本质,从而探讨了意境理论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意境审美理论:
  意境,也称境界,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特殊的文学审美范畴,而且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文学审美范畴,几乎是古代众多文学审美范畴的中心。历史是一面镜子,研究意境,有必要了解一下意境所走过的路,以史为鉴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不断创新。
    1、意境发展小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意与境合,即思想情感与自然景物,人生境遇的高度融合。《诗经》与《离骚》是意境之滥筋,因为这两部著作中大量运用比兴手法,而比兴正是创造意境最重要的方法和工具。如《诗经》中《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杨柳之依依状离别之难,而以雨雪之霏霏写尽归来之时内心无限矛盾与痛苦以及所处环境之沧桑。《离骚》中作者以美人香草自喻,同样是借客观之物表现主观性情之高洁。又如阮籍《咏怀》中的“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这里着力烘托的是秋夜孤独的心情,表现出对现实不满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苦闷的境界。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集中反映了他渴望从污浊的社会羁绊下获得自由的愿望,形成一种自由独立的境界。常健《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反映的是高僧居处的超脱的毫无尘事沾染的境界。王维《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的是“蝉蜕尘埃之中”的不以得失存心的境界。盛唐诗歌中的意境更是不胜枚举。
    如果说以上是从创作实践中体现意境的话,那么从理论上对意境的探讨也早已有之。先秦是意境范畴的哲学奠基期,《周易》和《庄子》可以说是意境产生的两个源头。《周易》中提出的“象”、“‘言”、“意”三者之间关系,论及到象内与象外,这些具有思辩色彩的文化底蕴成为意境产生的哲学之基;《庄子》提出“神游”思想以及“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言意关系之辩,这些具有精神自由的追求成为意境产生的哲学之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意境美学的准备期。王弼提出“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以及“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哲学,进一步为意境产生奠定哲学构架。陆机《文赋》中“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已经注意到了季节变化所引起人的情感变化,初步领悟到时空变换在意境中的作用。《腮嘴文心雕龙·神思》中“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里虽在说构思情况,但构思中却充满意境之美—声如珠玉,状如风云。钟嵘《诗品序》中“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他提出的“滋味说”使意境之美进一步走向抽象化。唐代是意境的正式诞生期。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第一次提出“意境”的概念。皎然《诗式》中取境之时,必至难至险,始见奇句”,对意境创造广泛提出深刻见解。至宋以后意境理论继续发展,宋代严羽飞沧浪诗话·诗辩》中“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段话是评盛唐诗之精典,好就好在他准确地说出唐诗的意境美。再往后如清代王士祯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