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析武当道教诚信伦理思…
试析墨子“爱人、利民”…
浅析《温公家范》中的家…
峥嵘高论 浩荡奇言——…
简析《诗品》的文学文献…
试析《世说新语》的文学…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
非有妙悟者不可与言诗—…
《红楼梦》续书研究——…
试析《金批西厢记》看金…
最新热门    
 
试析《神乌赋》的伦理思想倾向

时间:2011-07-19 11:57:50  来源:不详
估的作用,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时代道德的本质特征。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先哲认为,这是五种常行的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是规定了古代三种主要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五常”则提出了处理一切人际关系的五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五常”以“三纲”为前提、为依据,又是对“三纲”的必要补充。“三纲”、“五常”合称“纲常”。封建社会[注: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的伦理纲常体系,就是由汉代思想家董仲舒首先编织而成的。
  《神乌赋》形象地体现着“仁”和“义”这二“常”。故事中的主人公雌乌是个集“仁”、“孝”、“义”、“善”、“勤”、“勇”于一身的品德高尚的杰出女性代表。首先是生性善良、仁义,孝养“反哺于亲”,在遭遇偷盗其巢材的盗乌时,先是晓之以理,劝阻盗乌改过自新,劝阻无效便勇敢地奋起与盗乌搏斗,斗得遍体鳞伤,最后不愿拖累家人,节烈地投污自尽。雌乌的这些性格操行是一个稳定和保守的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教义。赋中的盗乌明明是一个贪财自私、狡诈无耻、恃强凌弱、行凶作恶的坏人,它盗取了乌鸦夫妻的建巢材料,还强词夺理,又殴打雌乌致其死亡,但最终却逍遥法外,显然是不仁不义[注: 不仁不义:不讲仁德,不讲道义。形容品性卑劣、残忍。-burenbuyi]之恶德的化身。
  在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仁被视之为“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列为“五常”之首,受到高度重视。重仁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特色。孔子首次对仁作了理论阐发,将仁视为最高道德,开创了儒家的仁学。西汉的董仲舒也明确作出了这样的结论:

  “仁者所以爱人类。”(《春秋繁露·必仁且知》)爱人类意识是儒家仁学的基础,也是儒家调节人际关系的基点。固然,在阶级对立、等级森严的奴隶制、封建制[注: 周朝初期,由于灭商以及东征的胜利,周统治者开始分封诸侯。受封的主要为同姓子弟,不过也有异姓功臣。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赐给受封的诸侯,叫他们在自己的封地内建立诸侯国。]时代,提倡“爱人类”无疑带有理想主义色彩,但这一口号的提出,毕竟突破、超出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界限、范围,具有人道主义色彩,其进步意义是不可抹煞的。
  广义的“仁”首先是全德之称,是各种道德的总纲。孔子认为,恭、宽、信、敏、惠、忠、刚、毅诸德均包含于“仁”,“仁”涵盖、包括了诸德。《神乌赋》中的主人公雌乌是集“孝”、“义”、“善”、“勤”、“勇”于一身,而达于“仁”的楷模,体现的正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仁”的最高境界。雌乌生性“行义淑茂”;知孝养:“反哺于亲”;很勤奋:“雄行求材”,“于彼萎莱,趾所胱腊,毛羽堕落”;很勇敢:“张目扬眉,奋翼伸颈”,当盗乌行凶时,雌乌毫不畏惧,挺身而出,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家庭的利益以及正义者的尊严,是一个仁者的典范。所谓“义”,在中国古代有多种含义。总的来讲即是遇事按照等级制的精神原则,作出正确决断,采取适宜、恰当的行为。儒家认为,治国只有以“义”为本,人民才能自觉安于自己的等级地位,在等级地位许可的范围内谋利、得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宁、和谐。而《神乌赋》中的“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