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
试论中华书局点校本《全…
试论《诗经.秦风.小戎》…
试论从体验论的角度解析…
试论从《橘颂》看屈原的…
试论何晏的《道论》“《…
试论左思风力”文学审美…
试论“恨不相逢未嫁时”
试论复杂难理的人生情绪
试论唐传奇叙事中女性形…
最新热门    
 
试论井上靖长篇历史小说《孔子》创作述略

时间:2011-11-29 12:00:54  来源:不详
次因感知“天命”而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第一次是身为仆役的蔫姜在村落破屋中亲眼目睹了孔子及其徒众泰然面对狂风暴雨[注: 强度很大的降雨。中国气象部门规定1h内雨量大于等于16mm,或24h雨量大于 等于50mm的降雨为暴雨。]时引发的思考。在天摇地动的自然暴力面前,孔子既无恐惧,亦不闪避,而是正襟端坐,泰然处之。就在那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蔫姜生平第一次看到世上竟有这样处变不惊的沉稳高尚之人。于是,一种想法在蔫姜心中油然而生——即便生逢乱世,身为人者仍然应该理性清醒地直面人生。小说叙事中孔子坦然面对狂风暴雨的情景正是80岁高龄的井上靖接受食道癌手术的内心写照。“第一次冷静地正视自己的命运就是在决定接受食道癌手术的时刻。”{2}以80岁高龄接受手术不啻于与“天命”抗争,而手术能否成功,惟凭“天命”使然。井上靖“正身端坐、坦然迎接”,奋力书写《孔子》正是其抗争“天命”的形象写照,小说的字里行间饱浸着作者“看透之后仍旧战斗”的顽强精神。
  小说中蔫姜感知“天命”的另一次经历发生在孔子辞世之后。蔫姜隐居山村,房东农家生有****,平时认生不让蔫姜接近。但在该女孩儿两周岁生日那天突然向蔫姜伸手示好。这一情境遂成为蔫姜60年生活中最为美好的记忆。然而就在当晚女孩儿突患疾病,旋即不治而亡。蔫姜陷入长久的沉思,难道这也是“天命”使然?女孩儿向人示好并非过失,何以受到“上天”的惩罚?历经世事的蔫姜虽百思而不得其解。在井上靖的现实生活中,于此相类的“女孩儿”事件曾经真实发生。井上靖的自传《春》有载,“前年,快两岁的可爱的孙女英子突然得了脑炎,完全丧失了意识,至今未愈。那么纯洁、无辜的孩子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厄运?我抑制住自己悲伤的心情,将‘天命’作为《孔子》的中心命题进行创作。”这里的“前年”是指1987年,即井上靖做食道癌手术后次年,重症手术和爱孙患病对于井上靖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生活磨难,由此衍生出了《孔子》中所表述的“天命”观念:走自己所信奉的道路,成败与否,任由天意。这是井上靖总结出的孔子身居乱世时的生存理念,也是写作《孔子》之时井上靖本人心理状态的精当概括。
  在《孔子》中,井上靖明确表达出一种寄希望于未来的积极态度。为了创作《孔子》,井上靖在垂暮之年倾全部心力钻研《论语》及相关文献,力图尽可能接近孔子生存与活动的原初状态,对现实人生的思考也尽可能地与中国历史人物[注: 历史人物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孔子的思维契合趋同。尤其对于《论语》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诠释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人生思考更与传统的日本式理解大相径庭:
  过去的一切如同这大河的流水,昼夜不息,人的一生、一个时代、人类所创造的历史也都奔流而去,永不停止。这样每时每刻变化流逝的现象弥漫着难以言状的寂寞的氛围。河水奔流不息,注入大海,与此相同,人创造的人类历史也和人类自古梦寐以求的和平社会的实现注定地维系在一起,不可能不连结一起。{1}
  井上靖认为,基于这种心理,孔子才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这种积极的解释在小说《孔子》中得到反复论证。作者对孔子的所作所为充满了敬仰之情,认为“孔子的魅力在于对正确事物倾注的热情,在于对拯救不幸的人们,所具有的执着。”{2}认为孔子所追求的那个理想的世界必将到来。
  距离开始写作《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