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试论薛宝钗受当代青年青…
试论孟子和杨朱的分歧
东西方文化的不谋而合 …
试论《陌上桑》中的使君…
新疆库车发现汉地佛塔 …
试论南宋学者袁燮的哲学…
《新闻1+1》:石柏魁故宫…
《新闻1+1》:石柏魁故宫…
《新闻1+1》:石柏魁故宫…
《新闻1+1》:石柏魁故宫…
最新热门    
 
试论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

时间:2012-7-25 11:36:51  来源:不详
论文摘要:中国东晋[注: 东晋,中国朝代名(316年-420年),乃西晋司马氏政权的延续。因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亡国,琅琊王司马睿在群臣拥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晋元帝,史称东晋。]时期的陶渊明[注: 陶渊明(约376~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与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作家梭罗,前者乃“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者以《瓦尔登湖》著称于世,虽二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国度大相径庭,却都被后人奉为“隐士”。本文试比较两者的隐逸生活,并得出二者的异同。
  论文关键词:陶渊明;梭罗;隐逸;比较
  
  一、引言
  有人说,归隐于自然,一种智者的人生观。我国历史上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开启的诗人归隐文化并非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时代的独有现象。相比较,在美国的梭罗经历[注: 指亲身见过、做过或遭受过的事。 片名 《经历》The Experience/Tajrobeh (1973) 伊朗电影,35毫米,黑白,60分钟。]和其极力倡导的湖畔生活同样契合这样一种文化内涵底蕴。
  放眼陶渊明的代表作,大多数都在向世人阐述的是其向往自然的田园生活的心境,这在当时有其自身的原因和背景,可以看作是不畏权贵的一种气节,更是大隐于市的精神境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述了作者出仕以后赏心悦目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从简短的文字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诗人那颗强烈的归隐之心。事实也如此,陶渊明41岁辞归,自此终身不仕,一直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
  而在陶渊明之后1000多年,美国有一个著名的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康科德镇原本很平静的生活,受到导师爱默生的影响,对超验主义的另一番独到的见解,并且亲身感悟自然,体验恬静的湖畔生活。1845年3月,他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注: 北史·杨椿传》:“吾今日不为贫贱,然居住舍宅,不作壮丽华饰者,正虑汝等后世不贤,不能保守之,将为势家所夺。”《说唐》第一回:“觅了所房子,与 莫氏 一同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他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可以看做是一段隐居的生活,并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该书将自然生活阐释的淋漓尽致,令人神往。特别是书中贴近自然的极致唯美的文字描述,在那个推崇工业文明的社会,对比鲜明。
  陶渊明和梭罗都试图摆脱现实的种种束缚,来到山林过起了“隐逸者”的生活,并且在各自的隐居生活期间都用文字记录下了各自不同的生活。那么,作为中西方的代表,人们在提到“隐者”时,不免会将二者相提并论,并作比较。虽然两者为对抗现实的选择了同一的方式,笔者认为通过二者的比较是可以找出其共同性和差异性的。
  二、回归自然的一致
  虽然陶渊明与梭罗分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