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八卦在武术及中医中的应…
一个警察眼中的修脚女
补课永远是众多学子心中…
这一年,一个个公众眼中…
《四世同堂》中的官场“…
京剧——“国粹”,还是…
小心辨识窗帘定做中的猫…
追踪:湖南局长撞人案中…
我眼中的微软激情文化
求则:与工作中的老板以…
最新热门    
 
宋词中的民俗

时间:2009-9-8 17:37:01  来源:不详
目录


序                 吴熊和

绪言
第一章 宋词与节序民俗
节序词概说
元宵词
七夕词
中秋词
第二章 宋词与礼仪民俗
礼仪词概说
寿词
婚词
第三章 宋词与花卉民俗
花卉词概说
梅词
海棠词
牡丹词
兰词
第四章 宋词与宴饮民俗
宋词与宴饮民俗的关系
茶词
汤词
熟水词
第五章 词人与民俗
一、十二词人词作中的民俗情况简表
二、小结
第六章 宋词与民俗杂考
宜男俗信
摸石求子
风神崇拜
拜月习俗
占卜种种
竞渡考源
斗草游戏
啰哩啰哩
踏歌与缠足
小山考释
说胜源流
帘押小考
集市百态
西施归宿

附录 民俗文化:唐宋词乐的保存者——对于有关的音乐研究和调查的综述
引用及参考书目


后记

  这部书稿,是在业师吴熊和先生的精心指导下完成的。去年6月份,我还以它的初稿,顺利地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吴先生也是我的硕士导师,对我十分了解,在博士入学面试上,就为我定下了“宋词与民俗”这个选题。因为硕士毕业以后,忝列教席的我多年来开设的主要课程就是民间文学、民间文艺、民俗学。入学后,在先生指导下,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通读《全宋词》及各种词别集,尽量将宋词涉及的民俗辑录统计出来,其次是阅读了相关的大量的古今中外文献。本书第六章实为考论汇编,其中的大部分便是作为最初的尝试写出来的。
  作这项研究,最大的感受便是饶有兴趣又力不从心。民俗的涉及面非常广泛,解读宋词也比解读其他文献困难得多。常常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就奔波很久,且往往劳而无功,时感进展不下去,踏破铁鞋后的意外一得,已足使我欣欣然,先生偶尔的嘉许,更能使我快乐多时。
  我是在职读博,工作、俗事缠身,每每不能专心,但先生待我一如既往,总是鼓励我从俗冗中超拔出来。民俗学领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往往是先生先告诉我。书橱里不少书籍,是先生慷慨赠予。先生批回的作业,总是丹黄烂然,小到标点和字句的修改,大到立意和论据的取舍,还有棒喝与表扬。而每当想到先生是抱病在认真地工作着,在为培养我尽心尽力,就忍不住热泪盈眶。由于资质愚钝,文稿还有一些先生指出的毛病没有改正,还有一些先生的意图没有贯彻,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完善之,并学习先生对待工作的认真与踏实,以期报答师恩于万一。
  感谢评审我的博士论文的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振振先生,苏州大学教授杨海明先生,安徽师范大学教授余恕诚先生,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先生,湖北大学教授刘尊明先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铭先生,浙江工业大学教授肖瑞峰先生,浙江大学教授陆坚先生、韩泉欣先生、沈松勤先生、林家骊先生,感谢他们给予我的中肯意见与热情鼓励。
  感谢硕士阶段参与培养我的宁波大学教授金涛先生,他也是一位古道严师,尤其是他在文献方面给予我的训练,使我至今受益。
  感谢浙江大学“传统文化与江南地域文化”研究基金会和浙江大学“曙光”研究基金会的有力支持。
  感谢为出这本书而冒风险的商务印书馆。感谢我的大学同学耿晓谕君,热诚为我出面联系,使我避免了自我推荐的尴尬。
  感谢同门长师兄沈松勤老师给予我的很多指教和帮助。感谢我的父母、公婆,感谢我的夫君邱建平和孩子,是他们给了我一个心安之处。感谢所有关爱帮助我的亲人师友们。

                            黄杰
                        于甲申年十月小阳春
Robot at 2009-7-20 09:02:05
领宋词民俗互证之先

陶然


        学术研究的发展,不外乎领域的拓展和观念的演进,而这两者又往往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宋词与民俗》一书,既为传统词学的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又在这片天地中以现代观念建构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可称一部颇具识见之作。

  该书共分六章。前四章分别研究了宋词与节序、礼仪、花卉、宴饮等各类民俗的关系,第五章则统计和论述了宋代12位重要词人与民俗的关系,第六章为宋词与民俗杂考,考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