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沈万三居所是沈厅?——…
沈万三生于何年?——沈…
沈万三为何迁居周庄?—…
沈万三犒军之谜——沈万…
买了罐王老吉仔细研究了…
今年国务院研究开征物业…
命理学研究疾病的重要意…
现代六爻预测之深层卦理…
现代六爻预测之深层卦理…
现代六爻预测之深层卦理…
最新热门    
 
神话研究综述

时间:2009-9-8 17:37:57  来源:不详
远的,它在中国神话研究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冷德熙的《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1〕是一部很独特的著作。他从神话学的角度研究纬书,或者说从纬书发掘出一个神话体系,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冷德熙的研究可以说走的是广义神话的路子。他认为,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神话本身并未消失,它不但可能仍然以原始神话的形式存在于宗教文学、民俗等文化之中,而且还可能以再生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执行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功能。这种神话形式我们称为“文明神话”,如“政治神话”、“种族神话”、“现代商业神话”等等。冷德熙在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政治神话”的概念,并通过对纬书的研究使这个概念得以成立,这是他的一大成绩。
    “政治神话”的提出,与中国神话独特的发展道路有关。中国神话常把“历史神话化”,又把“神话历史化”。“纬书神话”表现了两个方面的特点,而这两方面又或多或少与政治目的相联系,而成为“政治神话”。作者分析说,纬书政治神话的产生决非偶然,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诸形态发生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是汉代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它虽是为着政治目的被创造出来的,但它是以神话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的,因此,它仍属于中国古代神话的范畴。
    作者提出纬书政治神话又以体系神话的形式构成了中国古代神话中自《山海经》诸神系统和春秋战国历史神话系统以来的又一个神话系统,每一个神话次系统都是一个特殊的神话系列,包含了特殊的神话思想内容。具体说来,这个政治神话体系分别由“创世纪神话”、“圣王神话”、“圣人神话”、“天人关系神话”以及“易学(纬)象数神话”构成。作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自身建设的必然环节,在中国古代神话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世神话体系,第一次达到了体系神话的高度发展。因此研究纬书政治神话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所不可缺少的一环,纬书政治神话同样反映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3.杨利慧的《女娲神话与信仰》〔2〕被称誉为“是一部很好的民俗学、神话学专著”(杨堃语)。作者在尽可能广泛地参考了中外学者有关女娲神话的研究成果后,将对民间的女娲信仰及其神话与信仰的探讨,确定为研究女娲问题的基础和中心,这就为更立体地、全面地论述女娲问题提供了新的起点与途径。全书分为六章,首先作者对女娲的基本神格及其底蕴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女娲是属于神话时期一位兼有始祖——造物主——文化英雄神格性质的大女神,而其中又以始母神格更为基本和突出,这一神格的基本内蕴是繁衍、生殖。接着作者考察了女娲神话的发展与演变、女娲从古至今在中国民族信仰中的存在状况,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结论。特别是对女娲神话功能的揭示和阐明,详尽而不乏新意,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感。最后作者将女娲神话历史地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确认其在民间信仰中的位置虽有变化,但始终居于尊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本书最大的优势是作者主要采用了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用民俗文化的整体观念考察神话,突破了视野与资料来源上的局限。她作为民俗学专业研究人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深入许多地区进行田野作业,以丰富的经验,规范的操作,得到了科学性极强的现实材料,使研究有了相当坚实的基础。同时她又不满足于此,而认为面对女娲这个复杂的对象,应该进行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的研究。多重证据的互相印证,新知旧学的彼此完善,多元视角的立体透视,使她的立论准确而有力。作者与众不同的研究,不仅富有创新意义,而且作为学术范式,可给人以有益的思考。
    4.叶舒宪的《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的主题》〔3〕,仍表现出了他一贯创新迭见、引证宏富、才思横溢的特点。本书分上下篇,上篇“美神由来”主要论述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发展;下篇“美神幻形”着重研讨爱与美主题的文化置换。作者运用语源学、神话学、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学说、民俗学、文化学进行跨文化研究,详细考察了存在于中西文化中爱与美主题的原型形象高唐神女和维纳斯,并以纵向的历史考证和横向的文化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分别考证了希腊、印度、中国三个文化圈中跨文化的普遍现象,即由原母到地母、到爱神、到美神的发生和衍变史。作者的另一部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