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论中医诊断学与阴阳二气…
试论中国帝王文学
我国古代诗歌风格论中的…
古代文学论文《试论中国…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
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深…
论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
论中国古代文体论研究范…
“吟咏情性”与“以意为…
三论中华古代文论研究的…
最新热门    
 
《略论中古民间信仰对观世音变性的影响》文献综述

时间:2009-9-8 17:38:24  来源:不详
发展而向神灵祈求救护。唐宋淡化了宗教神秘感,趋向世俗化。明清对观音虔诚性愈加淡化。
  郑秉谦先生在《东方维纳斯的诞生——“观音变”初探》中,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探讨观音形象的演变,认为观音是美与善之神。观音形象在中国的演变经历了六朝的本土化、隋唐的女性化、宋元极其后的世俗化三个时期,这一过程表现出了中国人追求—使现世生活逢凶化吉,更幸福更美好,以及对女性美的追求。
  法国汉学家石泰安先生在《观音,从男神变女神一例》这篇文章中,则从古印度与观音信仰相类似的传说故事中寻找二者之间的渊源,说明中国观音由男神向女神转变是受古印度文化的影响。在《观音信仰与民间传说》一文中,作者主要从民间传说入手,指出观音菩萨原来就是佛教根据流行于印度民间的神话传说编出来的一个神,随着佛经的传入中国,这些神话传说也一起流入中国。而佛教普渡众生的教义造就了女性观音的出现。在《观世音为什么要变女人》一文(《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山东卷•梁山分卷》),山东梁山一带的传说讲如来佛祖派他的徒弟观音来到东土普渡众生。观音到中国后,发现中国礼法中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这尊男菩萨无法接近女子,只能度男子。为达到普度的目的,他变成女身,这样他就可以度女子了。这正反映佛教为了便于在女性信徒中传法,吸引女性信徒,观音也就应时而生、由男变女。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观音由男性转变为女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佛教为了吸引更多的女性教徒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由于它与我国人民的文化心理吻合,所以很快被吸收到中国的民间神话传说中去,并被加以改造、传播,成为一个妇孺皆知的女神,最终形成观音信仰风俗,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文化说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中土孝道思想的影响。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其中“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思想更是渗透于封建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深处。观音信仰的流行及观音性别的转变与这种孝道思想有着重要关系。观音作为送子之神, 即是生育之神, 这从情理与生理而言,都非女性不可。后世在民间出现的送子观音等中土化的观音, 更是孝道思想与观音信仰融合的典型产物。温金玉先生的《观音菩萨与女性》讨论女相观音在中国的出现,并对其了观音的变性出现原因从佛教经典的依据、女性信徒心理需求以及观音菩萨自身属性三个方面探讨。唐时政治因素的推动。观音性别之重大变化与武则天之执政及大力宣扬自己不无关系。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提高, 武则天与佛教人士交往密切, 她本人也曾入寺为尼, 而且号称自己是弥勒转生, 这对于观音形象的改变, 具有很大的影响。(《中土观音变性原因探析》)


  虽然有学者提出印度原始的佛教典籍中,佛和菩萨是没有性别差异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是观世音为渡众生而变化的显相,本无所谓男和女。如果把中国,主要是中土的观音信仰看作两个不同层面的发生方向,一是以佛教经典为代表的,既是少数特权阶级,如在国王、贵族、僧侣中传播的,是上向的、正统的发展路线;二是以造像艺术、民间传说为代表的,即当佛教想要获得很广阔的发展空间时,经典最终要依靠雄厚的群众基础来完成理解并接受的过程。这是向下层、民间传播的路线。两者缺一不可,互相影响、渗透。虽然,现在学界还不甚清楚佛教是怎样完成在民众中传播的过程。也许是通过西域僧人、居士曾深入民间讲经,也许是自上化下的政治的效力,也许是寺院、造像、壁画的生动宣传……。总之,限于处于社会底层并占人口绝对数量的普通民众的知识结构,他们在无法理解深涩的佛教原典基础上,佛教的传播必定会选择适合当地大众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他们要吸收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各种因素,如巫咒、神鬼来充实丰富自己的教义,去迎合国情。然而,最终达到民众手里的已经是经过译者、讲者等改造过的宗教,不再是原始的宗教教义。相应的,民众也会根据他们的理解,用传统的、世俗的心理来重构他们眼中的宗教偶像,重新为其界定稳定的身份、形态,方便膜拜和诵咒。
  对此,我也赞同各位学者提出的观世音在中原由男变女过程中民族心理因素的作用,是远古社会对女性崇拜无意识的积淀在后代的反映。这类集体性的表象对于人类发展历程来说都是相似的。基本上都经历了由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再到父系氏族的阶级演变过程,应该说都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后来,各个部落的不同的经济、文化、政治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不同的文明也变的既隔阂又融通。虽然在同处欧亚大陆的东缘,印度民间文化和中国文化也有着非常巨大的不同。印度的佛教本身发源于古印度多重的时空观、缜密的哲学思维。虽然印度观世音造像在后期也逐渐柔媚化,似乎可以感受到,观世音的女性化有某种历史的必然性,但是其变化过程究竟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