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王宏刚:妈祖-中国海洋和平开拓的精神旗帜

时间:2009-9-8 17:40:35  来源:不详
载可追索到春秋、战国时期,如《山海经》之《海外北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北经》等记录的海神“人面鸟身”;汉代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梦与海神战,若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至。’”可见当时人们认为海神为海中之大鱼,但已经有了人的性格;在唐天宝年间又出现了四海龙王,虽然其仍然带有古代图腾主义的余绪-仍以神化的动物形象为主体,但已有人间帝王的威严。在其神话传说中,往往有龙母、龙后,,可见其是男性海神。意味深长的是:至北宋初年以降,妈祖崇信自中国东南海岸一隅迅速传播,不仅在中国沿海,而且深入大陆腹地,并驰骋远洋-在五大洲落户,成为世界华人以及各地部分原住民共同信奉的海洋女神。虽然四海龙王等古代海神的崇信仍未消失,但文化影响已整体式微,某些少数民族仍传承着本民族的海神崇拜,但妈祖无疑是中国信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海洋女神。
海洋开拓至今仍是人类最充满风险的事业,基本上是男人的事业,但近一千余年来,中国的海神历史地定位在妈祖-一位年轻的女神身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历史哑谜。本节从中国海神的历史性嬗变中,探索妈祖崇信的文化基质,从探索中国文化特质的视角来初步剖析其中的文化奥秘。
女神诞生是当时蓬勃发展的海洋开拓事业的需要。
妈祖诞生地紧邻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泉州。东汉时期,泉州成为中国南北海上交通的枢纽地。南朝时期,泉州已开始远洋航运。唐代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中断,南方海路开始承担起中外交流主干道的历史重任。宋初,随着中国造船业的发达与指南针等远航技术的完善,泉州凭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当时 “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国际港口之一。当时外销的货物还有瓷器、茶叶等,它又被称为“香瓷之路”,泉州因此成为中外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枢纽。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泉州设立市舶司,专责处理海上贸易事务,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南宋庆元二年,在泉州的市舶司相邻之地盖了天后宫。此后,妈祖崇信随着闽南船员的足迹遍布世界。如此,是中国海洋开拓事业的客观需要催促女神的诞生。
妈祖崇信的萌生是满足当时中国先民开拓海洋的精神需求。
海洋远航就意味着远离故土,作为有浓郁家乡情结的中国人,如何慰籍游子的思乡之心;与海浪搏击,需要非凡的勇气、智慧与团队精神,用什么形态的文化精神来铸造征服大海的精神力量;到了远离故土的异地,如何与当地原住民友好交往,以至融为一体共同开发,需要何种文化的凝聚力;凡此海洋开拓的精神要素由妈祖崇信所承载、所表达,如此构成了女神诞生的内在原因。

(二)妈祖崇信的文化基质分析

自北宋以降,中国的海洋开拓的时空大大拓展,以至到了今天,已有三千万以上的华人久居在中国以外的世界五大洲,昔日“人面鸟身”或“四海龙王”形象的海神已承载不了如此宏大、丰富的海洋事业的精神需求,妈祖成为中国海洋开拓的精神旗帜。
“妈祖”本非神名,而是闽台粤一带民间对高辈份女性称谓,相当于“祖母”或北方的“姑奶奶”之类。船员有时直呼其为“船仔妈”,表达女神与信众亲如一家的密切关系。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地域或氏族的守护神经常以亲属称谓,如笔者调查的上海郊区农民对佛教道教之神与民俗神统称为“太太”(上海方言:爷爷),满族称守护神为“妈妈”(满语:奶奶”)、“玛法”(满语:祖父)、“格格”(满语:姑娘)等,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人神关系。虽然在妈祖崇信的传承、传播过程中,受到皇朝的不断敕封,人们也敬称妈祖为“天妃”、“天后”,但“妈祖”这个原始称谓仍是最普遍的,意蕴着这位民间女神的平民特色。
妈祖诞生的神话传说有多种版本。据关古籍记载与民间传说,其基本内容如下:妈祖原名林默,世居福建莆田,湄州屿人。其父林愿,官至训检 。林默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出生,5岁能诵《观音经》礼佛,13岁得道士授法,能治病,事亲至孝,救海难。宋雍熙4年(987)林默从福建渡海到台湾,同年羽化成神,被民众敬奉为海洋女神(参见蒋维琰《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妈祖出生地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生于该县湄洲屿,一说生于该县贤良港。乾隆年间编修的《敕封天后志》采取了折衷的说法,认为妈祖诞生于贤良港而飞升于湄洲屿。湄洲屿东南面对台湾海峡,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