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王宏刚:妈祖-中国海洋和平开拓的精神旗帜

时间:2009-9-8 17:40:35  来源:不详
年),又得妈祖神助建筑浙江钱塘江堤。 
《神助擒寇》:宋乾道三年,海寇侵扰,官兵数次围歼都无法得手,后凭妈祖神助获胜。
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妈祖神助,擒蔻首而胜。
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乱于兴、泉、漳之间海域,官兵得到妈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带海域擒获海寇。 
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检姜特立奉命征剿温州、台州一带海寇,临战前官兵乞妈祖神灵护助。战时隐约看见妈祖在云端之上,于是乘风进兵,擒获贼首,大获全胜。
宋绍兴二十七年秋(1157年),莆田城东白湖地方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妈祖指地立庙第二年庙建成,护卫海上船民。后十年,海寇侵扰,百姓到庙里祈祷,忽然狂风大作,海浪滔天,敌畏惧而退。后来又来侵犯,妈祖再显灵威,很多敌寇被官军擒获。
《神佑使节》: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队出使高丽(今朝鲜半岛),在东海上遇到大风浪,八条船沉了七条,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还在风浪中挣扎,忽然船桅顶上闪现一道红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随即风平浪静,使者所乘的船转危为安。使者惊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说是湄洲神女搭救。
 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中,三次是船队遇到海寇掠夺和受到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一次是船队为苏门答刺国生擒,一次是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和险情,因得到妈祖神灵庇护而脱险。 
永乐七年,钦差尹璋出使,同年钦差陈庆等往西洋;永乐十三年,钦差内官送甘泉于榜葛剌国,同年太监王贵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钦差内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钦差给事中陈侃等人往琉球册封;嘉靖三十七年,复遣郭汝霖等出使;均有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康熙二年(1663年),张学礼等往琉球国,归舶过姑米山遇风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册使汪辑等出使,归舟遇飓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册使海宝等奉命赴琉球册封存,归舟遇旋风;乾隆二十年(1755年),册使全魁于姑米山遇台风;道光十九年(1839年),册使林鸿年等赴琉球途中两次遇风暴。均得妈祖显灵庇佑而脱险。 
《甘泉济师》: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妈祖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佑助收艇》: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施琅率兵渡海,因缺风船行很慢,回航平海。忽起大风,战舰上小艇被风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风停息后,命令出海寻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湾中,艇上人报告说:昨夜波浪中见船头有灯光,似人揽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为感动,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宫,重塑妈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妆楼、朝天阁,并请回妈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澎湖助战》: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兵攻打澎湖,军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战,个个英勇向前。千总刘春梦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湾。后来清兵强攻澎湖七昼夜,并台湾统一。当时清兵出战攻澎之日,相传是妈祖派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将助战。
《神佑致胜》: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师提督万正色驻守崇武,夜梦神妃佐风,于是进兵,迫郑军舍厦门入台湾。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钦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担时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导而顺返。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华英军驻进上海潮州会馆,裸卧天后神前,夜里梦见受到棍击,个个惊喊救命。 
《庇佑漕运》 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只千余艘的漕运船队,一日船队抵达黑洋,遭到风暴,得到妈祖神灵护助,整个船队二、三万人安然无恙。
上述传说中,妈祖的海事行为均与百姓安生、国家安定有关,并且纵深到内陆,因此中国海洋女神的神话传说是中国开拓海洋的时代心声——集体创作的结晶,它不为个人的穷通兴衰而悲叹啼笑,乃是作为全人类(其范畴有氏族、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的喉舌而发扬踔厉,因此其主题恢宏、题材重大。
在妈祖林林总总的神话传说中,中国文化所孕育、所弘扬的人格典范-对生命的珍爱、社会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等得到生动的体现,而且,寓涵着中国人和谐大同的社会理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人与神的根本区别是后者是永远不死的,妈祖显灵的神话传说正是体现了这种观念。这种观念的积极意义在于:其在追求人类族体永生的不懈努力中,传承了对人类当下与未来发展具有永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