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西方媒体这样报道512纪…
五鬼运财风水局具体作法…
视觉文化的“创世纪”—…
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
图像上海与晚清都市媒体…
中国媒体商业化与公共领…
文艺批评如何应对新媒体…
关于文学批评与媒体批评
媒体霸权与文学消费主义
“新媒体散文”论
最新热门    
 
“媒体作用”使民间艺术走向衰落

时间:2009-9-8 17:40:42  来源:不详
和创造的艺术家们,在文艺评奖体制、观众趣味的“时尚化”、地方艺术的“边缘化”等多重压抑下,逐渐丧失了原创力。在强大的市场法则面前,即便是最顽强的民间艺术家,也会因从事的民间艺术的“小众化”或不够“主流”而感到落寞。

    在我看来,面对地方民间文艺日渐衰落的趋势,大众传媒也备受内心的拷问。人们注意到,面对地方文艺的尴尬处境,其实不乏有识之士在报刊、学术著作中发出“抢救”、“保护”之声,但令人沮丧的是,知识分子、民间人士的呼吁只是“纸面上的声音”,而不能搬演出一个艺术的舞台,以真实、直观、生动的形象把观众拉回到剧场或露天舞台;而电视媒体尽管也不乏保护地方民间艺术的报道和评论,甚至以地方民间艺术的展现,表达一种真诚的“挽救”意愿。但是,电视媒体的传播特性和法则,又必然以收视率、观赏性为追求,它绝不会以直播一场山歌演唱会来代替“超女”总决。这样,“说”与“做”的“悖论”并不能从实质意义上改变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境遇。

    有一种观点认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只要经过现代的技术化、商品化包装之后,便可以高枕无忧地保护传承下来。但是,电视传播的逻辑告诉我们,它可能会吸纳适应电视特性的民间艺术元素,如川剧的“变脸”特技、地方戏的精彩唱段等等,使之在符合总体艺术策划、构思的前提下让现代观众享受视、听合一的“艺术大餐”,但它是有标准的,即能迎合最大化的受众群体。在这个电视传播的逻辑中,由于受众市场这个基本要素已出现变化,地方文艺便只能以“猎奇”的元素成为传播对象(如遇云南印象和所谓原生态歌舞等),而作为原汁原味的地方艺术,则因为其“方言”难懂、演出节奏慢等问题,不得不退出“黄金档”的节目与频道,于是在电视媒体的生产机制中,传统的地方性文艺由于与“现代”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只能作为“完成的艺术”,停滞在现代社会的另一边了。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